本欄上期講述,清朝聯合澳門海軍搗破紅旗幫大本營,鄭一嫂夥同張保仔乘著大霧突圍而出,令聯軍主力澳門海軍動彈不得,只有清軍繼續追擊。不過清軍仍然無能,鄭一嫂見洋船沒有追擊上來,故遣張保仔乘霧伏擊清軍,擊沉兩船,更搶走三隻船,最終瀟灑揚長而去。
張保仔亦受命乘機在海面上重整分離殘部,避免實力全失。雖然暫時逃離主戰場,不過很快就遇到別的船隊,原來是黑旗幫郭婆帶率領的一眾船隊。據《靖海氛記》記載,當時張保仔立刻衝上船頭大聲向郭婆帶喝道:「一嫂者,我等之所推奉也。今同在圍中,不來相救,非反而何!吾誓殺此不義之人,免至患生肘腋!」。事實上可從上文裡看出,張保仔可以當眾指出鄭一嫂為眾人所推奉,所以鄭一嫂才是海盜集團裡的實際領導人。而郭婆帶為何見難而不救?《靖海氛記》亦有寫到,郭婆帶本來畏懼鄭一嫂才忍讓屈居於張保仔之下,此刻眼見張保仔大敗,故有此無恐,及後兩幫人馬話不投機旋即開戰。張保仔連場大戰,人困船乏,彈藥已竭。而郭婆帶黑旗幫本為海面第二大幫,實力亦不差,加上未經大戰磨損,自然穩佔上風。最終張保仔大敗,狼狽逃遁,被搶去十六隻船,部眾被殺者逾千人,亦捕獲三百餘人,損失比之前的赤瀝角之戰還要慘烈,因此無論精神上還是實際損傷上,郭婆帶才是海盜集團最終分裂的決定性人物。
話說回來,郭婆帶其實也是在14歲的時候被鄭一擄走,與張保仔相似,未知當時有否被鄭一「嬖之」,反正也是受到鄭一賞識,讓其自成一隊,跟隨鄭一征戰海上,或許鄭一石香姑張保仔的並不是三角關係,而是加上郭婆帶的四角關係而不得而知,反正郭婆帶確是出於妒忌而反叛。郭婆帶的這種反叛當然早有計劃,話說兩廣總督張百齡接受任命後,收到清帝嘉慶密旨,武力鏟除海盜,若不成功用其他方法也可以,只要令海盜勢力消失,大清才能保存顏面。張百齡估計這事弄不好難保人頭落地,因為一堆副一品正二品的提督總兵都戰死了,所以拼命計劃行動,廣派探子行事,除了不惜重金也要洋船軍事支援外,另外亦有秘密行動就是「招安」。
這一計一開始就找上了郭婆帶,張百齡收到情報,郭婆帶為海盜中有名的讀書人,甚至擁有一個放滿書籍的船,而且黑旗幫又是海上第二號大幫,大家同為讀書人,並非粗魯莽漢,或許能談上話,只要郭婆帶肯歸降,海盜力量必然大減,故派遣說客探子去聯絡郭婆帶。這個說客探子一到就正中郭婆帶心意,但時下張保仔如日中天,每戰皆勝,不好作反,故未即時答覆,因此待定而後動。
回到1810年1月,郭婆帶戰勝張保仔後立即修書一封,率黑旗幫全體船員8000人、船128艘、火炮500門,連同捕獲紅旗幫俘虜300餘向兩廣總督張百齡投降,另外,黃旗幫領袖馮超群亦同時跟隨郭婆帶投降,船員5578人、船113艘、火炮500門,而青旗幫勢力太弱一早已經依附在黃旗幫上,因此六色旗中黑黃青三幫解散。張百齡聞訊後大喜,即時上奏朝廷說已經瓦解海盜一半勢力,封郭婆帶「把總」一職,郭婆帶亦改名郭學顯。不過「把總」只是基層軍官,之上還有千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總兵、提督。把總雖然只是個入門武官,但也有正七品,亦算相當優厚了。往後郭學顯穩定了後,本想建功立業,協助朝廷討伐海盜,但其名聲太差,昔日劫殺過萬平民,各地士紳極為反感,最終辭官歸隱。據說晚年在廣州隱居時往白雲山掃墓,被行人認出是曾經橫行海上的海盜,遭人追打。
(本篇系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