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夏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 發佈《「國際文化多樣性保護」澳門共識》

【本報訊】由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指導,澳門新傳媒發展促進會承辦的「傳承與保護–中國華夏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日前在威尼斯人會展中心舉行,來自內地及本澳的多位專家學者分別發表主旨發言,並共同發佈《「國際文化多樣性保護」澳門共識》。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負責人表示,未來基金會將加強與澳門的文化合作與交流,不斷助力加強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全國的文化地位。

本次論壇是第四屆澳門國際文化藝術品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的重要環節。該展會受到澳門特區政府和江蘇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澳門特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江蘇省副省長王江、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澳門貿促局局長劉關華、澳門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澳門旅遊局副局長許耀明,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梁華等出席展會開幕式並剪綵,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創會會長耿瑩女士應邀在開幕式上致詞。

在高峰論壇上,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耿靜女士致辭表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源自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由傳統文化精髓凝結而成的華夏文化遺產是孕育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變動的世界潮流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耿瑩會長就「文化的自覺和多樣性」做了分享,認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要始終堅持以文化多樣性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賦能新型文化生態,不斷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應邀出席論壇的多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就如何把握文化多樣性的時代脈絡,以使文化遺產切實與當下社會產生更緊密聯繫,從而更加深入到中華傳統文

化的偉大復興中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降邊嘉措闡述了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在「一帶一路」中地位和影響,令在場人士感受到《格薩爾》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仍持續傳遞出的魅力和光輝;澳門大學中國歷史研究中心代主任朱壽桐在發言中探尋中華文化自信與澳門多元文化格局的相互關係,尋根澳門多元文化的源起;常書鴻李承仙研究會會長常嘉煌發言緊扣「傳承」二字,展望「未來敦煌和國際敦煌」;西北大學教授黃民興介紹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遺產的特點和保護,展望了文遺保護的國際互通;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齊勇鋒教授發表了關於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演講,指出要在文明互鑒和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中,激發全社會文化藝術的創新活力;復旦大學教授杜曉帆博士在題為《世界遺產視野下的文化自信》的發言中追根溯源,提醒大家不忘初心,回歸本源。

此外,其他與會專家和來自華為公司的代表還從解讀國家文化戰略、分析具體文化遺產保護案例、介紹科技助力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等角度入手,與在場嘉賓分享了關於文保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對如何建立地區之間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合作機制進行了深入溝通。

據悉,本次論壇在澳門舉辦,也是順應了現階段澳門文化的最新發展趨勢。舉辦方認為,澳門被賦予「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發展定位,結合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在面向「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兩大戰略中,所擔當的平台和角色作用正愈加顯現出來;特別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合作方面,澳門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優勢。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耿靜理事長.jpg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 發佈《「國際文化多樣性保護」澳門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