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澳門基金會、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和珠海市作家協會聯合出版的《中西詩歌》第七十三期經已面世。該刊面向澳門及各地作者開放投稿,以尊重自由和開放包容的精神,精選原創華文作品或外語詩譯作,與詩人及其作品一起營造一個多彩紛呈的詩歌世界。
該刊主編黃禮孩在卷首語中提到詩歌的即興寫作中,詩人始終處於一個積極、亢奮的狀態,等待生活現實提供創作的契機,以文字捕捉擦身而過的素材。「方陣」欄目精選十一位中國當代詩人的佳作,例如詩人張敏華的組詩《旅歐詩抄》,把歐遊的體驗、對旅途探索的喜悅都傾注於詩歌中。詩人在描寫異國風光時寓情於景,抒發出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該期重點推介的是「地域」欄目,為讀者獻上「雙城記:澳門、廣州詩歌地理專輯」,精選二十一位澳門詩人和三十九位來自廣州等地詩人的作品,紀錄兩地繁茂的文學景緻。如澳門詩人望風的《記錄‧歷史存在的一瞬》,他的作品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以第一視角塑造出親臨其境的感覺,字裡行間交織著時代氣息與歷史意識;又如澳門詩人袁紹珊的《給澳門的情書》,所描寫的小城景色和人文風貌尤其細膩,從刻劃西灣的高雅中對比本地人和外來人的生活日常,書寫澳門的多元。廣州詩人黃禮孩的《夕陽不經意的流傳》和《小蠻腰》等詩作,交叉描寫廣州城市化進程與詩人對鄉土深厚的眷戀,熙攘喧囂中能見安靜寧謐,文字中承載著詩人的鄉土情懷與都市想像。
「翻譯」則選錄了三組譯作,當中包括由詩人李以亮譯的《雷沙德‧克利尼茨基詩選》。雷沙德‧克利尼茨基是二戰後最重要的波蘭詩人之一,從這些譯詩可見作者筆下的現實世界是如惡夢般的灰暗、混亂和虛無,並充滿著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和敵意。此外,「論壇」欄目深入剖釋當代漢詩的廣州想像和「湛江詩群」的發展歷程,對中國當代詩歌發展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
《中西詩歌》定價四十澳門元,在澳門各大書店均有代售。歡迎澳門及各地作者賜稿,稿件可以電郵至:taipa2007@gmail.com。
第七十三期《中西詩歌》面世
【本報訊】市政署一直致力保育澳門濕地資源,多年來復育多個人工濕地以提升區內生物多樣性,包括黑沙水庫濕地、九澳水庫淡水濕地、龍環葡韻濕地等較為人熟悉,近年亦推動石排灣淡水濕地復育項目。
澳門雖然沒有大河流,但細水長流的山澗亦有不少,例如氹仔大潭山原生魚類保護區上方、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上方、石面盆古道出口及入口兩邊山谷等,都有終年不斷水的山澗,而九澳水庫及黑沙水庫周邊各有數條水源,這些山澗經匯集後成為水塘或淡水濕地,為澳門營造出另一番山澗水秀的生境,當中有小至面盆般大的水池,也有大如龍環葡韻荷花池的水體,是澳門重要的濕地資料和生物寶庫。
為加強環境保護,推廣綠色生活,市政署於二零一六年正式推動石排灣淡水濕地復育項目,項目選點為石排灣郊野公園東北角,鄰近澳門原有山澗的一處地方,總規劃面積達二萬二千平方米。此處只有大片芒萁生長,且受到藤蔓及外來入侵植物嚴重覆蓋,無法吸引動物棲息停留,但透過推動淡水濕地項目,有助復育原生溪流生境及豐富區內的生物多樣性。
市政署透過對區內的水體進行改善、規劃濕地動線鋪設、安裝休憩平台涼亭等設施,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引水和養水,種植原生植物以吸引各種動物和昆蟲。經過多年努力,區內漸漸形成濕地生境。此外,市政署於二零一六年開始收集和保育溪流原生物種工作,多種溪流的原生物種經過人工保育和繁殖後,現時種群數量理想,並計劃於二零二零年初雨季期間回歸至石排灣濕地。
未來,待石排灣濕地內的動植物適應環境後,為向市民提供一個親近大自然的學習型濕地,市政署計劃定期開放予團體預約參觀和提供導賞服務,有關詳情稍後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