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把廣州作為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強調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是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和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科教中心,也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南海。廣州東連東莞市和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三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中山市,毗鄰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正正因為廣州地理位置優越,廣州成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策源地和現代文明的重要搖籃。新中國成立後,仍為廣東省的省會,也是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部所在地。
改革開放後,廣州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和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中心城市,居於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廣州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和當地優勢,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全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由1980年的第六位前進到1992年的第三位,僅次於上海和北京。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鞏固與提高。1984年10月,劃為國家計劃單列城市。1998年,當局提出「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的發展規劃[98]。在21世紀,「廣佛同城化」成為討論的熱點議題,電視台、電台、電信等相互落地,兩地人民交流更加密切。2016年,國務院明確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為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獲譽為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被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中一個中心城市,明確了「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方向。
自《規劃綱要》出台後,廣州致力以大灣區建設為「綱」,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不斷增強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在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體現廣州擔當,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廣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