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上期講到湯顯祖由於仕途不如意,受到政敵的攻擊,於是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專心創作文學和戲劇,一年後經典之作《牡丹亭》面世,銷量一舉超過了另一部經典愛情故事《西廂記》。湯顯祖在餘生都主要寫戲劇,他寫了戲劇《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都與「夢」有關,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
《牡丹亭》加入了湯顯祖看到澳門情景,在第六齣的《悵眺》中提到香山嶴多寶寺和香山嶴里巴,這其中「香山嶴」就是指澳門。香山嶴里巴其實就是指三巴教堂。湯顯祖是佛教徒,可能出於信仰或認知問題,又或者讓普羅信道佛的中國人容易接受,於是將外國教堂稱為寺,《牡丹亭》中的對白寫:「…小僧廣州府香山嶴多寶寺一個住持,這寺原是蕃(番)鬼們建造。以便迎接收寶官員…」這裡的蕃鬼,廣東人就最懂得不過了,因為廣東人一直至今稱外國人為蕃鬼,而劇中的香山嶴里巴,就是指三巴教堂的音譯。
筆者在此提出一點,不少人以為湯顯祖劇中所講的香山嶴里巴就是現時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其實不然,而是另一座教堂。
按照湯顯祖到澳門的時間為1589年,而現時澳門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前立面)最早興建於1602年,這時湯顯祖已經離開廣東,在昌知縣當官,時間上有數年的差距,由此可見,湯顯祖所見到的三巴教堂肯定不會是大三巴牌坊所在的聖保祿教堂,那湯顯祖見到那一間教堂呢?
由於時間久遠,而且記載不多,對此,筆者翻查了一大堆資料,推斷湯顯祖見到的教堂有可能是以下兩間其中一間,又或者兩間都看過。早在大三巴牌坊所在的聖保祿教堂(Ruínas de São Paulo)之前,該地有一所教會學校,名叫聖保祿學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又稱為天主聖母學院。不過,該學院於1595年及1601年先後被大火燒毀,之後才在城牆和炮台之間的地方興建一所新的教堂,即現時的大三巴牌坊的聖保祿教堂。湯顯祖所見的教堂有可能是未被火燒毀的聖保祿學院,另外,湯顯祖又或者所見到的教堂是位於瘋堂斜巷的聖拉匝祿教堂(Igreja de São Lázaro,現簡稱為望德堂),此教堂在1568年建立,湯顯祖到澳門時經已存在,當然那教堂並不是現時的模樣,而是比較簡陋由木建成的教堂,那教堂在1818年改建,大致建成現時的規模,而教堂門前的石米抹面是在1957年才鋪上。按照聖拉匝祿教堂所在的位置,是當年葡萄牙人聚居的城中,中文音譯亦有巴(ro)的發音,不排除亦被湯顯祖稱為巴寺。
湯顯祖作品除了《牡丹亭》將澳門元素寫入劇中,他還有四首描寫澳門的詩。其中《香嶴逢賈胡》一詩中寫道:「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詩中內容就是描寫在澳門的葡萄牙人生活習慣和中國人不同,他們既不住在田園內,亦不種植桑樹養蠶,而是那些葡萄牙人衣著華麗,佩飾貴重珠玉在身上登船出海貿易。
另外,湯顯祖在《聽香山譯者》:「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盡頭西海新生月,口出東林倒掛香。」這當中的花面蠻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指在澳門居住的葡國女郎,湯顯祖描寫這些葡國女郎長得如花漂亮。另一個說法是當時在澳門進行貿易的外國人,並不單單是葡萄牙人,還有來自東南亞的島國人,東南亞一些島國女郎會在臉上刺了繡,所以是花面蠻姬。而無論湯顯祖描寫的女郎是葡國或是東南亞人,她們出門時用上了薔薇露水(即花香味的香水),她們美得就如西海邊上剛升起來的新月一樣,口中吐出的香氣好像會放香味的倒掛鳥一樣。由於詩中提到了倒掛鳥,這種鳥產於爪哇島,故推測湯顯祖所形容的花面蠻姬是爪哇女郎,而不是長得如花美麗或雀斑滿臉的葡萄牙女郎。如果湯顯祖詩中所描寫的女郎是葡萄牙人,那他可能是中國人對葡萄牙少女的第一次文字記錄。
湯顯祖的詩亦反映了當時澳門的貿易情景,其中《看番禺人入真臘》寫道:「檳榔舶上問郎行,笑指貞蒲十日程。不用他鄉起離思,總無鶯燕杜鵑聲。」另外,《聽香山譯者》:「占城十日過交欄,十二帆飛看溜還。握粟定留三佛國,采香長傍九州山。」
此外,湯顯祖在《香山驗香所采香口號》一詩寫道:「不絕如絲戲海龍,大魚春漲吐芙蓉。千金一片渾閒事,願得為雲護九重。」此詩中的芙蓉是指阿芙蓉,在《本草綱目》稱鴉片的叫法,詩文反映了明朝皇帝不惜花重金在澳門採購鴉片的事實。
(本系列待續)
湯顯祖與澳門系列之二湯顯祖作品中的澳門景像
清嘉慶庚申年(1800)刊本《澳門記略》中的澳門地圖稱大三巴為三巴寺(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