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援措施緊急程序提案爭取五月居民企業發放

經援措施緊急程序提案爭取五月居民企業發放

【本報訊】政府第二輪經援措施逾百億元,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今次百億元抗疫援助專項基金有一定的傾斜性,希望企業理解,相信冬天一定會過去,春天一定會迎來。政府已預留三十二億元,待疫情過去後,立即起動復甦經濟的計劃。他期望本月內以緊急程序提案及通過第二次的補充預算,爭取五月份向居民和企業發放款項。

李偉農表示,第二期消費卡的金額約三十六億四千多萬元,而將所有的補貼加在一起,第二輪補貼計劃超過一百億澳門元。關於第二輪補貼計劃的考慮,主要是現在的出入境政策作出調整,遊客跌到谷底,當局動態觀察澳門的經濟形勢。行政長官也曾說過,會觀察第一輪的使用情況,以及監察會否造成通脹等情況,將於六月進行總結分析。

他指出,目前通脹情況偏低,市民和企業都是抱團取暖,由六十七萬市民支撐全澳中小企業是很困難的,商號也明白的,相信他們不會在這個時刻”坐地起價”。他稱,對於第一輪的援助計劃將於六月進行成效的分析,探究援助措施會否偏重於某個行業,以便在第二輪援助時作出更適當的調整,以更符合實際情況。

至於第二輪的消費卡,李偉農表示,相關的一些條件有可能作出微調,希望減去不利的因素。他稱,行政長官的考慮是非常充分的,分別與五位司長和行政會成員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以及聽取了社會的意見,各方面是有共識的,並會以科學性和客觀性地與立法會作出充分溝通,期望於四月份以緊急程序提案及通過第二次的補充預算,爭取五月份向居民和企業發放款項。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在記者會上公佈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實施方案.jpg

Read more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專題粵港澳大灣區之深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深圳作為其中一個中心城市,其在構建大灣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深圳,又稱「鵬城」,廣東省的地級市,同時是副省級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及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979年1月在原寶安縣的基礎上設立,現為中國一線城市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深圳全市均劃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南邊與香港接壤,北與惠州市、東莞市毗鄰。

自改革開放後,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急速發展,其2018年生產總值(GDP)高達24,222億元人民幣、人均GDP亦達到19萬元人民幣,是繼北京、上海、廣州三個中國老牌經濟中心城市後,一躍成為中國新一代的經濟中心城市,即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北上廣深」。同時,深圳2018年港口港口貨物吞吐量亦達到2.5億噸,進出口總值29,983.7億元人民幣,出口貨值16,274.7億元人民幣,而進口貨值亦都達到13,709億元人民幣。

除了發達的港口運輸,深圳亦建立了便利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鐵路方面,京九線、廣深港高速鐵路和廈深鐵路形成國家鐵路樞紐。深圳地鐵網共有八條營運線路,其中龍華線連接香港港鐵網絡。深圳公路交通發達,網絡可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2018年底,深圳機場入駐運營航空公司46家,客運通航全球168個城市,包括倫敦、巴黎等45個國際通航城市。

當然,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文化產業作為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絕不能輕視。深圳重點發展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

而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扮演的角色是: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綱要》提到,不但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還支持依託深圳國家基因庫發起設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

此外,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在文化創意產業體系上,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217_01s.jpg

Read more

百億抗疫金定向解民困 廿六萬打工仔每人萬五 自僱者中小企同告受惠

【本報訊】特區政府昨日公佈第二輪疫情經濟援助措施,直接向合資格的本地僱員一次性發放三個月的援助款項,合共一萬五千元,預計有二十六萬名「打工仔」受惠,涉及金額三十九億元,並向街市攤位承租人及小販持牌人、三輪車持牌人發放一萬元;每名向的士車主承租的駕駛員,亦可獲發放一萬元援助金。以僱員人數計算,向符合條件的商號,亦獲發放一次性援助款項,金額由一萬五千元至二十萬元等。政府期望透過計劃保障居民的生活質素,預算第二輪補貼計劃約一百三十六億澳門元。

政府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國外不斷擴散,為防止境外輸入性病例增加,香港特區和廣東省早前採取新的出入境管控防疫措施,對本澳經濟造成進一步影響。政府透過澳門基金會撥款設立百億元抗疫援助專項基金,對居民、僱員及企業作出更適切援助,以共渡時艱。特區政府經過研判最新形勢,比較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情況,吸納各方意見及凝聚社會智慧,推出第二輪經援措施,作為首輪經援措施的補充及深化,盡快及用最大努力紓解民困,增強社會的信心、團結和穩定。

第二輪經援措施惠及僱員、企業、從事自由職業者和居民等不同層面,計劃包括:一、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已向財政局申報職業稅而符合資格的本地僱員,一次性獲發三個月的援助款項,具體以二零一九年本澳居民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兩萬澳門元)的兩成五作為計算基礎,每月五千元,合共一萬五千元。獲發放對象不包括:二零一八年度職業稅退稅計劃獲退還二萬元上限的本地僱員,以及公僕。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二零一八年度職業稅退稅計劃獲退還兩萬元以下的本地僱員,將獲發一次性合共一萬五千元,預計有二十六萬人受惠,涉及金額三十九億元,政府期望透過計劃保障居民的生活質素。

他續指出,經聽取社會意見後,除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九名公共行政工作人員外,獲退稅兩萬元上限的本地僱員,即月薪六萬元、年薪七十二萬元的人士,約有一萬五千人,該等人士將不包括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內。

二、從事自由職業者援助款項計劃,向職業稅第二組納稅人(中小企),按聘用僱員數目,發放一次性援助款項,金額由一萬五千元至二十萬元。向街市攤位承租人及小販持牌人、三輪車持牌人,發放一次性一萬元援助款項;每名向的士車主承租的駕駛員,政府發放一次性一萬元援助款項;延長有期限的士經營牌照六個月,延長無期限的士車輛檢驗期限六個月。

李偉農表示,本澳現時共有一千六百輛黑的,其中六百五十輛持無期限的士經營牌照,九百五十輛為有期限牌照。以一百萬元投得有關的士牌照為例,延長 六個月的士檢驗期約相當於少支付六萬五千元,交局亦會調整的士租車和合同等費用,正與公會及有關組織協商。

三、自由職業者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自由職業者(職業稅第二組納稅人),可獲上限為十萬元銀行貸款的二年期利息補貼,利率補貼上限為百份之四,補貼最高金額為八千元。

政府稱,第二輪措施涵蓋對象比前更廣泛,覆蓋更多中低收入者。在資源投放方面,經深入評估社會最新情況後,也更具針對性。在謹慎運用公帑及用得其所的前提下,特區政府通過多方位、多層面的紓困措施,減輕全澳居民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的經濟壓力。通過對企業的支援,讓企業得以存續,這亦保障到僱員的就業。特區政府務求盡量照顧民生各方面,把錢用在最需要的點上,達致“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目標。同時,由於時間上的迫切性,在措施實施安排方面有所規範,請大家予以理解。

李偉農司長感謝博企、中資機構和大型公共事務企業承擔重要社會責任.jpg 企業援助款項計劃.jpg 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jpg 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 (2).jpg 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 (4).jpg 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 (3).jpg 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 (1).jpg

Read more

湯顯祖與澳門系列之二湯顯祖作品中的澳門景像

本欄上期講到湯顯祖由於仕途不如意,受到政敵的攻擊,於是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專心創作文學和戲劇,一年後經典之作《牡丹亭》面世,銷量一舉超過了另一部經典愛情故事《西廂記》。湯顯祖在餘生都主要寫戲劇,他寫了戲劇《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都與「夢」有關,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

《牡丹亭》加入了湯顯祖看到澳門情景,在第六齣的《悵眺》中提到香山嶴多寶寺和香山嶴里巴,這其中「香山嶴」就是指澳門。香山嶴里巴其實就是指三巴教堂。湯顯祖是佛教徒,可能出於信仰或認知問題,又或者讓普羅信道佛的中國人容易接受,於是將外國教堂稱為寺,《牡丹亭》中的對白寫:「…小僧廣州府香山嶴多寶寺一個住持,這寺原是蕃(番)鬼們建造。以便迎接收寶官員…」這裡的蕃鬼,廣東人就最懂得不過了,因為廣東人一直至今稱外國人為蕃鬼,而劇中的香山嶴里巴,就是指三巴教堂的音譯。

筆者在此提出一點,不少人以為湯顯祖劇中所講的香山嶴里巴就是現時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其實不然,而是另一座教堂。

按照湯顯祖到澳門的時間為1589年,而現時澳門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前立面)最早興建於1602年,這時湯顯祖已經離開廣東,在昌知縣當官,時間上有數年的差距,由此可見,湯顯祖所見到的三巴教堂肯定不會是大三巴牌坊所在的聖保祿教堂,那湯顯祖見到那一間教堂呢?

由於時間久遠,而且記載不多,對此,筆者翻查了一大堆資料,推斷湯顯祖見到的教堂有可能是以下兩間其中一間,又或者兩間都看過。早在大三巴牌坊所在的聖保祿教堂(Ruínas de São Paulo)之前,該地有一所教會學校,名叫聖保祿學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又稱為天主聖母學院。不過,該學院於1595年及1601年先後被大火燒毀,之後才在城牆和炮台之間的地方興建一所新的教堂,即現時的大三巴牌坊的聖保祿教堂。湯顯祖所見的教堂有可能是未被火燒毀的聖保祿學院,另外,湯顯祖又或者所見到的教堂是位於瘋堂斜巷的聖拉匝祿教堂(Igreja de São Lázaro,現簡稱為望德堂),此教堂在1568年建立,湯顯祖到澳門時經已存在,當然那教堂並不是現時的模樣,而是比較簡陋由木建成的教堂,那教堂在1818年改建,大致建成現時的規模,而教堂門前的石米抹面是在1957年才鋪上。按照聖拉匝祿教堂所在的位置,是當年葡萄牙人聚居的城中,中文音譯亦有巴(ro)的發音,不排除亦被湯顯祖稱為巴寺。

湯顯祖作品除了《牡丹亭》將澳門元素寫入劇中,他還有四首描寫澳門的詩。其中《香嶴逢賈胡》一詩中寫道:「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詩中內容就是描寫在澳門的葡萄牙人生活習慣和中國人不同,他們既不住在田園內,亦不種植桑樹養蠶,而是那些葡萄牙人衣著華麗,佩飾貴重珠玉在身上登船出海貿易。

另外,湯顯祖在《聽香山譯者》:「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盡頭西海新生月,口出東林倒掛香。」這當中的花面蠻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指在澳門居住的葡國女郎,湯顯祖描寫這些葡國女郎長得如花漂亮。另一個說法是當時在澳門進行貿易的外國人,並不單單是葡萄牙人,還有來自東南亞的島國人,東南亞一些島國女郎會在臉上刺了繡,所以是花面蠻姬。而無論湯顯祖描寫的女郎是葡國或是東南亞人,她們出門時用上了薔薇露水(即花香味的香水),她們美得就如西海邊上剛升起來的新月一樣,口中吐出的香氣好像會放香味的倒掛鳥一樣。由於詩中提到了倒掛鳥,這種鳥產於爪哇島,故推測湯顯祖所形容的花面蠻姬是爪哇女郎,而不是長得如花美麗或雀斑滿臉的葡萄牙女郎。如果湯顯祖詩中所描寫的女郎是葡萄牙人,那他可能是中國人對葡萄牙少女的第一次文字記錄。

湯顯祖的詩亦反映了當時澳門的貿易情景,其中《看番禺人入真臘》寫道:「檳榔舶上問郎行,笑指貞蒲十日程。不用他鄉起離思,總無鶯燕杜鵑聲。」另外,《聽香山譯者》:「占城十日過交欄,十二帆飛看溜還。握粟定留三佛國,采香長傍九州山。」

此外,湯顯祖在《香山驗香所采香口號》一詩寫道:「不絕如絲戲海龍,大魚春漲吐芙蓉。千金一片渾閒事,願得為雲護九重。」此詩中的芙蓉是指阿芙蓉,在《本草綱目》稱鴉片的叫法,詩文反映了明朝皇帝不惜花重金在澳門採購鴉片的事實。

(本系列待續)

217_04.jpg

湯顯祖與澳門系列之二湯顯祖作品中的澳門景像

217_03.jpg

清嘉慶庚申年(1800)刊本《澳門記略》中的澳門地圖稱大三巴為三巴寺(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

打斧頭

在古代大戶人家的小廝出外採辦時,難免會私下扣些零頭錢財,在廣府地區,大家會將這些行為稱之為「打斧頭」。廣東人叫「斧」作「斧頭」,但斧頭與私扣「大纜都扯唔埋」,究竟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說起斧頭,難免想起唐朝名將程咬金的兵器「三板斧」,由於程咬金名字裡面有「咬金」兩個字,所以就成為侵吞公款的代名詞。不過,歷史並無記載程咬金打仗主要用板斧。所以「打斧頭」與程咬金的關係自然有些牽強。

但亦有人認為「打斧頭」是與打鐵鋪有關。話說舊時打鐵鋪打造各種器具(如菜刀、柴刀、斧頭等等)出賣,用的鋼材質量不同,價格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打鐵鋪的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鐵匠用自己的鐵料打造產品出賣,二是顧客來料加工。「打斧頭」說的是來料加工這一種。木匠用的斧頭需要好鋼來打造才能保持長久鋒利,因此木匠常常自己尋覓好鋼拿去給鐵匠定打斧頭。鋼在以前並不像現在到處可見,好鋼難得,而且價格高,所以鐵匠拿到木匠送來的好鋼後,常常會切一半出來,用另一半混入半塊普通鐵料來鍛打,只要保證好鋼部分打在斧口那一邊,別人就看不出來。這樣鐵匠就等於用半塊普通鐵料換了半塊好鋼,佔了便宜。後來,人們就用「打斧頭」來比喻代買東西或代辦事情時從中佔小便宜。

不過也有人以音韻將「打斧頭」的出處作出解釋。「斛斗」與「斧頭」的粵音相似,而「斛」是古代一種量器,用以計量穀物米糧。《莊子.胠篋》:「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說明早在先秦時期,斗與斛都已經是標準的量器和容量單位。古代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一斛,兩斛為一石。斛斗(也作斛)經常並用,二者皆為計算糧食的量器,因此也作為糧食的代稱。《舊唐書.食貨志下》:「 唯貯斛斗匹段絲麻等。」漢代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調權衡,平斗斛。」可見無論用斛、鬴(釜)或斗,都是把穀物傾進量器 ,滿而穀米與量器邊平整,即為一斛、一釜或一斗。

若量米之人將米裝滿就算一斛或一斗,這種行為或稱為「打斛斗」,雖則無記載可尋,但古代常有米舖「缺斤少兩」壓榨百姓之言,常常量米時不會將斛斗裝滿,不禁令人認為米舖小廝是在「打斧頭」。因此有人認為粵語中的「打斧頭」有可能是「打斛斗」音誤而來。

217_02.jpg

Read more

古時的大熊貓

大熊貓是世上獨特的物種,牠的祖先比人類更早出現在地球上。根據資料,現時全球野生大熊貓有2060頭(2016年數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貓熊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級」降為「易危級」。由於生育率低,在2016年末,大貓熊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被評為瀕危物種。在大熊貓成為「國寶」之前,牠與其他動物一樣,曾經遭受過人類的捕殺,有過一段「血淚史」。

有文字記載熊貓的皮毛被用作貢品送給皇帝,在3000多年前的《尚書》和《詩經》中也明確記載著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給皇帝進貢的珍品,唐朝的武則天也曾把幾十張完整的「白羆」皮和兩隻活體「白羆」送給日本天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講述了用貘皮做睡墊、膏藥大有益處的理論,指貘脂作為膏藥,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

古時人們認為熊貓是兇猛的猛獸,如果勇士能成功獵殺,那是英勇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山海經》描述大熊貓為「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豹或作虎。」根據一些專家的觀點,這裡說到的「猛豹」即貘豹,也就是大熊貓,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嚼食銅鐵,故又把牠們稱為「食鐵獸」。在漢武帝時期,宮人還把當時稱為貘的大熊貓關在上林苑裡放養,供皇帝打獵。

不過到了西晉,人們對大熊貓的認知發生了巨變。西晉人把大熊貓叫「騶虞」,認為騶虞只吃竹子,沒有攻擊性,不會傷害其他動物,所以把牠當成象徵睦鄰友好的益獸。西晉人在兩軍交戰的中途,如果一方高舉寫著「騶虞」字樣的大旗,就是代表求和、停戰。

不過,另有研究資料指出,由於大熊貓在古代中國並未留下明確的稱呼與形象,因此,上述提到的大熊貓在古籍被稱為貔貅、貘、食鐵獸、騶虞,哪個是與真正的大熊貓有關係並未得到確切的證據,他們可能具有大熊貓的某些特徵或特性,也有可能只是類似大熊貓的動物。

上述是根據古籍對可能是大熊貓的描述而得出大熊貓在古時的一些記載和痕跡,而按大熊貓化石和標本作為研究根據,得出的研究結果發現,大熊貓是史前人類的食物之一。《大熊貓的起源》作者中國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魏光飈,在書中提到:「……在許多標本上都留有出自古人類之手的砍痕。在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那個時代,古人類是不會花大力氣去捕殺一隻對自己無用的動物的—-這些信息顯示,此時的熊貓已經成為了史前人類的餐桌佳肴。」

217_07.jpg

古時的大熊貓

217_08.jpg

大熊貓以前又名白熊或黑白熊(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

「泵水」逾廿億救四萬企業

政府向中企提供款項援助.jpg

【本報訊】政府向企業提供款項援助。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此計劃是考慮到僱主及僱員雙方,期望企業透過援助補貼日常營運的開支,從而維持僱傭關係。預計有四萬個商號受惠,涉及金額為二十四億三千六百多萬元。他強調,不是所有企業都是援助的對象,公共事業機構、博彩企業、大學、中小學不受援助,因為他們不受疫情的衝擊,薪金也相對穩定。

李偉農稱,本澳不少企業受到疫情影響,尤其面向旅遊業的企業,有見及此,政府向企業提供援助款項計劃,按照企業的僱員人數,向符合條件的商號,發放一次性援助款項,金額由一萬五千元至二十萬元不等。一至三名僱員的企業發放五萬元、 四至六人的發放七萬五千元、七至十人的發放十萬元、十一至十三人的發放十二萬五千元、十四至十六人的發放十五萬元、 十七至二十人的發放十七萬五千元、聘用二十一人以上的企業則獲發二十萬元。同一納稅人持多間商號,最多只獲發一百萬元;獲發援助款項者,如於六個月內不合理解僱僱員,須按比例退回款項;本計劃不適用的機構,包括:電力、自來水、天然氣及燃料;公共巴士及輕軌;公共電訊服務;金融業;正規教育機構及高等院校;社福機構;以及博彩業等。

李偉農稱,本澳現時約有四萬間企業,中小企主要聘請僱員數為十名以下,他強調“有企業先有僱員、有僱員先有企業”,此計劃是考慮到僱主及僱員雙方,期望企業透過援助補貼日常營運的開支,從而維持僱傭關係。李偉農又表示,相信日後本地與內地疫情進一步穩定時,有條件爭取個人遊自由行早日恢復簽注。

李偉農指出,自由職業者亦有報稅和納稅,雖然他們沒有聘請僱員,但都是受惠對象,可發放一次性一萬五千元。他又稱,無論自由職業者,或騁請二十一人或以上企業,都是受惠對象,預計有四萬個商號受惠,涉及金額為二十四億三千六百多萬元。

李偉農表示,在疫情期間博企信守承諾保持僱傭關係,同時還保障僱員的生活維持一定水平,特區政府表示感謝。他強調,一些中資機構和大型公共事務的企業,亦承擔起社會的責任,他們在過去澳門繁榮時累積了一定的收入,因此有條件維持營運及保障僱員的就業。

政府推出抗疫援助廿六萬打工仔受惠.jpg

Read more

馬有禮讚賞第二輪經援措施

中總馬有禮認同政府推行第二輪疫情經援措施.jpg

【本報訊】特區政府於昨日(8/4)公佈第二輪疫情經援措施,透過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擴大對居民、僱員及企業的援助,作為首輪經援措施的補充及深化,盡快及用最大努力紓解民困,增強社會的信心、團結和穩定。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對政府推行的第二輪經援措施表示十分支持和讚賞,並認為政府因應疫情變化,採取分階段及針對性部署,推進一系列紓解民困工作,能夠起到急市民所急、穩定澳門經濟和保障民生就業的作用,達致「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目標。

馬有禮表示,目前內地疫情受控和趨向平穩,但國外疫情爆發,本澳亦受到牽連,第二波疫情期有三十五宗外地輸入個案,加上香港特區和廣東省先後採取了新的出入境管控的防疫措施,眾多疊加因素導致本澳復工復產和經濟復甦步伐的難度顯著增大。政府有見及此,反應迅速,繼早前推行首輪近四百億的經援措施,包括一系列減免稅費、支持信貸及鼓勵消費項目等,並因應社會實況,在短時間內再推行第二輪經援措施,無疑對本澳進入第二波疫情期起到穩定社會、安定人心的作用。此外,馬有禮希望用於抗疫基金款項的預算修訂在立法會的支持下,爭取盡快通過實施,使第二輪經援措施早日落地。

馬有禮指出,第二輪經援措施涵蓋對象更廣泛,覆蓋更多中低收入者、自僱人士,資源投放更具針對性,通過多方位、多層面的紓困措施,減輕全澳居民及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的經濟壓力,措施是經深思熟慮和權衡輕重後的合適做法,亦符謹慎運用公帑的原則,把錢用在最需要點上。他說,第二輪經援措施包括: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從事自由職業者援助款項計劃、企業援助款項計劃、自由職業者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帶津培訓(技能提升及就業培訓計劃)、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這些都是聽取包括中總和各方意見後而推行的,特別是企業援助款項計劃對工商界起到積極幫扶作用。但是,對於當前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仍要繼續面對「冇生意,糧照出」的經營困境,在盡社會責任和照顧僱員飯碗之間努力作出平衡,實是相當辛苦,而今次經援措施對支援中小微企進一步照顧僱員飯碗的力度或只能給予短暫幫助。馬有禮要求政府接下來亦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審時度勢地幫扶中小微企保就業,另一方面要著力盤活經濟、加快經濟復甦。

馬有禮表示,這次疫情對特區政府來說,既是危機,亦是一場大考,每當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時,政府都能果斷、及時地打出有效抗擊疫情的「組合拳」,不斷交出新的、有效的答卷。正如今次推出的第二輪經援措施,政府參考了內地、香港特區、新加坡、英國的政策措施,以及兼聽則明的聆聽社會意見、集合智慧,因時制宜、因勢利導地出招,以處變不驚、沉著應戰的心態,統領社會各界和全澳居民齊心協力、迎難而上,解決當前困難、戰勝疫情。

馬有禮指出,澳門中華總商會作為愛國愛澳的一面鮮明旗幟,在戰「疫」面前,定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各項疫情防控工作,為戰勝疫情扛起應有責任,推動工商界抱團取暖和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不斷作出更新、更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總希望廣大居民和工商界要堅持「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精神,抱有信心應對當前「疫」境,而獲政府援助的中小微企和僱員,更要自強不息,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鬥志和拼勁砥礪前行,攜手努力共創前路。

馬有禮讚賞第二輪經援措施

Read more

順得哥情失嫂意

疫情持續,全球經濟進一步受到影響,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自然無可避免遭到打擊。特區政府也要面對回歸以來首份赤字預算,要從超額儲備撥出近四百億元來填補「傷痛」。現時本澳旅遊業已進入冰河時期,從業員紛紛另謀出路。現時不少行業均處於「捱打」狀態,政府針對中小企推出各項援助計劃,希望能助他們渡過難關。與此同時,本澳整體失業率已較之前的低水平向上稍稍徵升,勞局因應情況推出帶津培訓或轉介措施,盡量保住失業人士「飯碗」!

不過本地僱員被解僱、放無薪假、減薪等消息接踵而來,經濟前景讓人憂慮。即使大如博企的收入也出現插水式下滑,不過六家博企如政府所言仍能夠兌現承諾,在困難時期保住員工就業,令本澳失業情況未至於太惡劣。惟最近有報導指本澳有企業解僱了大批員工,經勞局了解,該批僱員大部份為外地僱員,涉及本地僱員有十八人,當中一半人已到該公司定訂的退休年齡。事實上,逆市裁員,迫不得已,有頭髮邊嗰想做癩痢,重點是一切依法辦事。

政府之前推出的援助措施被指作用有限,亦未能起到針對性援助,幫助到有需要人士。政府今回再推出百億元專項援助措施,欲對症下藥,做到真正濟民,不過似乎順得哥情失嫂意,並非人人能受惠,且想法極其複雜,行政手續自然繁複,交到立法會恐怕又有一番爭論。然而,政府推出的抗疫援助措施不過是止痛藥,即使起到作用,也只是特效藥,叫做暫時紓緩一吓症狀,始終要看疫情的持續時間有多長?

山草

Read more

陳溥森:百億抗疫基金雨露均沾

陳溥森對特區政府推出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表示惠澤效果已盡力做到陽光普照和雨露均沾.JPG

陳溥森:百億抗疫基金雨露均沾

【本報訊】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兼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表示,澳門特區政府為了應對庚子初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市民生活和中小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早前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予以幫助扶持,這包括減免稅費、支持信貸和鼓勵消費等,涉及的金額將近四百億元。

陳溥森表示,隨著境外輸入性的第二波疫情的出現,周邊地方對疫情防範加強了出入境管控後,令本澳的經濟進一步受到創傷,政府審時度勢迅速設立了規模為一百億元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為的是穩定澳門經濟,保障民生就業。新一輪的援助措施現已公佈了細節,這包括向全澳市民推出第二期消費補貼、向合資格的本地僱員和從事自由職業者一次性發放援助款項等。連同首次的分階段資金補貼援助,政府對市民和行業的抗疫扶持,雖不能說臻善臻美,但惠澤效果已盡力做到陽光普照和雨露均沾。

當然,本次疫情帶來的惡劣後果,現時仍然難以估量,嚴峻的挑戰也並未消失,市民也好,企業也罷,誰都寄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援助,這是人之常情。不過,澳門現時積存的五千八百億元的財政儲備若不顧長遠寅食卯糧,不僅會坐食山空,而且無法應對未來充滿太多變數的時局,因此也不能不量入為出,更不可能飲鴆止渴。故政府推出的援助措施主要是立足緩解市民和企業的燃眉之急,希望大家應對此予以理解。於企業而言,應珍惜現時機會,保住在風雨中與己同路的員工,互相體諒共克時艱,從中提升服務或升級轉型,通過調整人手及發展策略,穩住企業陣腳,以保持最佳的陣容與良好的狀,待到疫情消散乘勢突圍而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