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零

說起「鬥零」這個詞,相信很多人不知何解,但土生土長的廣府人絕對知道這就是「五仙」(五仙又稱五分,即0.05元)的意思,其後亦演變成「小小錢」的意思,例如我們在購物時覺得商品價格偏貴與商家議價無果,大家就喜歡用「老細連鬥零都唔肯減」(老闆連一點價都不肯減)。不過,隨著時代發展,物價騰飛,舊時的五仙已經消失,因此年輕一輩對「鬥零」已經瞭解不深,到底為何會將五仙以「鬥零」來代替,這便是中華文化的精萃。

話說自明代起,中國與外國進行的貿易多以白銀進行,由外國進口中國之白銀主要為西班牙銀圓。西班牙銀圓標準重量為27.4克。到清末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於1887年起開始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圓之大小重量鑄造銀幣,因上有蟠龍像,習慣上稱之為龍洋。

龍洋的輔幣中五仙為一圓之百份之五,即白銀1.37克,合中國重量單位3分6釐。而當時在廣州街市中的商行內部時常使用背語的方式議價以防外人知曉。流傳最多的一種是「之辰代碼」,分別以「之」-(1)、「辰」(亦作「臣」)-(2)、「鬥」-(3)、「蘇」-(4)、「馬」-(5)、「零」-(6)、「候」-(7)、「裝」-(8)、「彎」-(9)來代表數字1至9,因此五仙便被叫作「鬥零」。由於五仙的硬幣特殊,這種叫法逐漸被外行人熟知和傳播開。

而在香港,港元原本亦跟西班牙銀圓一樣,為銀本位貨幣,港幣一圓之重量亦與西班牙銀圓及中國之龍洋一樣。1866年至1933年間的5仙硬幣均以白銀鑄造。1903年的五仙硬幣重1.37克,約相當於3分6釐(即0.036兩),因而被稱作「三六」。當時在香港的果菜欄所用的暗語與廣州一樣,故此港幣五仙亦稱為「鬥零」。
雖則1933年,港元取消使用銀本位,五仙硬幣亦改用黃銅-鎳合金鑄造,但「鬥零」這個稱號仍然一直沿用下來。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香港物價亦逐漸上升,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很少用到「仙」的貨幣,而最後的五仙硬幣是在1979年推出,1980年所鑄造的五仙硬幣並未發行。直到1988年,香港政府再次發行五仙硬幣,但此次發行的5仙硬幣只包括在官方未使用及精鑄套幣內,並無正式流通,直到至1989年1月1日正式停止流通。

港元五仙硬幣(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

賀料自由行可撐澳經濟_慎用公帑未諗再推援助_籲民保持戴口罩續抗疫

籲民保持戴口罩續抗疫

【本報訊】內地最快九月二十三日全面恢復赴澳旅遊簽注,行政長官賀一誠預料,當內地全面開放自由行來澳後,將可以支撐澳門下半年經濟,特區政府暫時會慎用公帑,無計劃在民生上再推下一階段的措施。他又稱,放寬通關和恢復自由行來澳並不容易,市民應繼續忍耐保持戴口罩。

行政長官賀一誠昨日啟程前往北京,將與多個部委商談推動粵澳 (橫琴)深度合作區和防疫抗疫等工作。他出發前接受傳媒訪問時稱,現時全國仍處於防疫抗疫階段,難以評估內地與澳門旅遊何時能恢復如過往一樣,“因為人哋願唔願意嚟都未知”,目前本澳只能盡所能有足夠耐性做好各種防疫工作。他又感謝全體澳門居民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認為做得很好,他呼籲全體澳門居民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讓澳門維持安定和健康的狀況。

被問及何時可以不佩戴口罩,賀一誠認為,凡事要有取捨,市民應繼續忍耐保持戴口罩。他稱,放寬通關和恢復自由行來澳並不容易,人流往來增加後不戴口罩有機會造成再現疫情,演變成一切要重頭來過,“冇得出冇得入”,相信屆時比起要戴口罩或過關需持有健康碼的怨聲更大。

至於政府會否再推出援助措施,賀一誠稱,當內地全面開放自由行來澳後,加上現時其它國家或地區旅遊尚未復甦的情況下,澳門相對是安全地方,相信內地同胞會選擇來澳,對澳門經濟起到支撐作用。而面向澳門居民推出的本地遊項目會於九月三十日結束,相信屆時可以接駁內地旅客來澳。

賀一誠預料若九月二十三日內地全面恢復赴澳旅遊簽注,將可以支撐澳門下半年經濟,特區政府暫時會慎用公帑,無計劃在民生上再推下一階段的措施。他又稱,本澳下半年壓力仍存在,各界已經“捱咗八個月”,相信只要大家保證做好抗疫措施,澳門會復甦得較好。

賀一誠表示,特區政府會以恢復澳門經濟為主,重新競投賭牌不會在現階段處理。他亦不評估在內地重開自由行後會有多少遊客來澳,“人哋嚟唔嚟都未知”。賀一誠指出,澳門沒有遊客導致百業蕭條,衍生失業率高等很多問題,特區政府正一直觀察,制定措施。

賀一誠稱,下半年經濟壓力仍然很大,因為下半年剩餘月數不多,第二季 GDP與以往相比降幅為百份之六十七點八,無論如何亦不能恢復到一定指數,因此下半年並不樂觀。他又稱,自由行逐步開放,旅客來澳能對經濟有一定支撐作用,但恢復程度仍需觀察。

被問及澳門何時開放予外國人或外地外僱進出。賀一誠稱,暫時未有相關打算,因為外地疫情仍存在變化,並不是低風險地區。他又稱,“如果大家都喺一百三十幾天零本地感染“,可以再作考慮,但現時沒有太多國家做到。

賀一誠又提及,他本應邀請傳媒一同前往採訪赴京行程,但因對方(北京部委)認為現時不適合太多人來拜訪,因此會安排陪同他赴京的新聞局局長每天向傳媒匯報會面情況。

Read more

蕭友梅因為加學費和冼星海結怨

中國近代音樂教父蕭友梅系列之二

蕭友梅因為加學費和冼星海結怨

本欄上期講到中國近代音樂教父蕭友梅,在澳門渡過了童年,期間認識了來自同鄉的鄰居孫中山。蕭友梅之後到廣州入讀時敏學院,因為愛好音樂,在時敏學院校長鄧家仁率領下到日本留學,入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鋼琴及唱歌。他回國後曾考獲清朝的文科舉人「學位」。中華民國成立後,他被孫中山委任為總統府秘書,但因為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被迫下野,蕭友梅不恥於為袁世凱做事而南下廣州,寧願在胡漢民主持的廣東省都督府當教育司學校科科長。1912年,蕭友梅在孫中山等老同盟會員的幫助下,赴德國留學,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哲學與教育學,1920年3月,蕭友梅取得博士學位回國,被北洋政府內閣教育總長范源濂聘為教育部編審員,同年他獲指派為中華民國國歌《卿雲歌》譜曲,而《卿雲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國歌。

蕭友梅之後的下半生都是投入音樂教學的工作,同時兼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科行政領導職務。蕭友梅與音樂同好者組織成立了樂友社,期間為胡適的新詩《四烈士塚上的沒字碑歌》作曲,作《平民學校校歌》。經蔡元培同意,蕭友梅改北大音樂研究會為音樂傳習所,並組建一支由音樂傳習所師生和原赫德樂隊部分成員組成的小樂隊,成為中國第一個管弦樂隊,創作了中國第一首管弦樂曲《新霓裳羽衣舞》。1927年,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被解散,音樂傳習所亦被停辦,蕭友梅在北京籌建音樂高等學府的計畫亦落空。蕭友梅於是在上海籌備國立音樂院,11月26日,國立音樂院正式成立,由時任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第1任監察院院長蔡元培兼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

由於當時的北洋政府不重視藝術教育,連年克扣音樂院辦學經費,蕭友梅的音樂教育工作十分艱苦,只能發動全體教師精打細算,身兼數職。由於經費問題,蕭友梅再三思考後決定徵收取暑假留校同學8元的學雜費用,當時這個數目並不是小數目,況且學生大多是窮學生,結果引起了反對加收學費的學生運動,要求蕭友梅辭職,當時同來自澳門的冼星海是反對的學生一員,冼星海因此憤而辭學,同年到了巴黎從師於小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學習。學生運動於1929年7月25日,由教育部訓令國立音樂院暫行停辦而結束,蕭友梅於是向教育部辭去院長職務。

1929年8月,國立音樂院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院,蕭友梅復聘為校長兼教務主任,他一直任職該位直至辭世。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後,蕭友梅就組織成立了「抗日救國會」,號召全校師生為抗日義勇軍捐款,並將募集到的捐款,匯給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將軍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此外,他亦創作了《國難歌》、《國恥》、《從軍歌》等歌曲,對鼓舞青年從軍抗日。

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 為了學校不落入日本人之手,蕭友梅將學校遷入上海租界,並繼續主持校務,為了避人耳目,他並化名為蕭思鶴。同年,蕭友梅在國立音樂院的老師周淑安介紹下,與滬江大學畢業生戚粹真結婚,當時蕭友梅已經48歲,他之後育有一對子女,分別名叫蕭勤和蕭雪真。

1940年12月31日,蕭友梅由於心力交瘁,以致痼疾復發,於上海體仁醫院辭世,享年56歲。蕭友梅對中國音樂界有巨大影響,他編寫了大量的音樂教材及書籍,並創作了100多首歌曲,有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之稱。

(本系列完)

蕭友梅有份創立的國立音樂院(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

蓮花口岸暫時保留未來改建供政府用

蓮花口岸暫時保留未來改建供政府用

【本報訊】橫琴新口岸將於下週二啟用,關於蓮花口岸使用問題,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蓮花口岸將會暫時保留,倘若橫琴新口岸出現問題可用作補充。他又稱,未來橫琴新口岸運作順利,蓮花口岸將會改建作為政府其它建築物。

另外,賀一誠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本澳已就澳門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不會因港區國安法,跟隨香港的行為。澳門特區已完成憲制責任,只會再評估是否有完善空間。

對於有記者問及能否保證本澳不會出現香港警方搜查傳媒的情況,賀一誠稱,本澳不能與之對比,但不能排除如傳媒發生問題,警方取得法院手令搜查。他作為行政長官,不能確保司法行為,任何事均需按法律辦事。

Read more

綜藝館只提供鼻咽檢測_有需要市民今起可預約

【本報訊】有核酸檢測需要的市民,今日起均可以選擇預約到綜藝館做核酸檢測。新冠病毒應變中心表示,綜藝館只提供鼻咽拭子檢測,呼籲市民留意,而採用咽喉拭子檢測的北安核酸檢測站,未來亦會增加鼻咽拭子檢測選項。另外,早前接受核檢時誤吞折斷棉花棒頭的男童和女嬰,二人均已完成胃鏡檢測,沒有發現異物,情況良好,其中女嬰經大便排出棉花棒頭。

原本綜藝館是為長者、十八歲以下的中小學生及嬰幼兒,以及持殘疾證或特殊病患護理證人士提供核酸檢測,現時擴大至所有人士均可預約至綜藝館做核檢。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提醒市民,綜藝館只提供鼻咽拭子檢測。

梁亦好又稱,早前有一名七歲男童和九個月大女嬰,在北安檢測站接受核酸檢測時誤吞折斷的棉花棒頭,二人均已完成胃鏡檢測,胃內沒有發現異物,情況良好,沒有出現併發症,而女嬰在前(十一)日,即事件發生後的翌日,已大便排出棉花棒頭。

梁亦好稱,明白到年齡較細的小朋友在接受核酸檢測時,配合度會較差,採樣時有機會折斷檢測棒,亦有可能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風險,由於是已知的風險,經評估事件不屬於醫療事故,衛局亦已採取相應措施,包括十八歲以下人士已統一採用鼻咽拭子採樣。

另外,本澳連續四十七天維持新冠肺炎零確診,連續一百三十六天沒有本地病例。旅遊局表示,昨日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七人仍在酒店接受醫學觀察,分別是四十名外僱,五百七十五名澳門居民和七百二十二名旅客。

治安警表示,前(十一)日本澳總出入境約有二十二萬人次,較前一(十日)天減少約一萬二千二百人次,下降百份之五點二。

綜藝館只提供鼻咽檢測 有需要市民今起可預約

Read more

粵港澳大灣區之香港歷史(三)

話說香港能成為現今的國際大都市,其實與當年清廷在鴉片戰爭戰敗後簽訂《南京條約》有著直接的聯繫,正因當年的五口通商令香港正式迎來「開埠」,經濟也逐漸發展,其後被當時的大英帝國看中,成為著名的殖民地,經過百年的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會。

而在清朝初期,香港其實屬寶安縣管轄,而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50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到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於上水設立報德祠恭奉兩公,鄧族於錦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清朝中葉,隨著清朝與外國有更多接觸,接近當時貿易中心廣州的香港也成為各國商船的停留點之一,當中以瀑布灣最為著名。而朝廷亦加強對香港一對的軍事防衛,例如設立官湧炮台等。1839年6月20日,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此事因而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為香港割讓和香港被英國發展成為大城市埋下伏筆。同年11月,中英隨即爆發穿鼻之戰,英方戰敗後逃回尖沙咀,林則徐便下令軍隊駐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湧(今佐敦)還擊,結果成功將英軍驅逐出尖沙咀,史稱官湧之戰。

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包括「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陸。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隊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1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正式割讓給英國。此後,香港人口漸增,逐漸發展成一個以貿易業、貨倉業為主的轉口港。

Read more

珠赴澳自由行復辦首日_出入境市面人流未見增_警有信心維持通關秩序

【本報訊】珠海昨日起復辦赴澳旅遊簽注,包括個人遊及團隊遊。治安警表示,措施首日出入境數字和市面人流未見增多,但珠澳兩地疫情穩定及正值暑假,相信能夠吸引一批旅客來澳,而關閘口岸離境及入境大堂分別增設共十一條自助過關通道,加大通關能力,他相信有能力應對未來旅客數字的增長。

澳門治安警出入境管制廳代廳長魏瑞斌表示,局方持續與珠海相關機構溝通了解自由行簽注增幅情況,措施首日早上旅客入境數字未見有增加,根據一個月前資料顯示,仍有約二十萬名內地居民持有效的赴澳自由行簽注。他又稱,前(十一)日傍晚六時至七時離境人潮創珠澳放寬通關後(七月十五日)的人流新高,錄得一萬四千人次離境,而平日的離境高峰時段集中於傍晚五時至八時,全日約有五萬至六萬人次離境。

治安警行動及通訊處處長馬超雄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昨日零時至下午四時,本澳各口岸出入境與前(十一)日同時段相比均呈下降,市面人流亦未見增多。治安警預料,隨著粵澳逐步放寬出入境限制,未來訪澳旅客會增加,局方已做好預案,有信心維持良好通關秩序。馬超雄又稱,近日關閘口岸在傍晚 六時至晚上八時為出入境高峰時段,治安警再次呼籲市民和旅客錯峰、錯開口岸出行。

衛生局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稱,內地不同省市有不同防疫措施,若在珠海做核檢而有計劃前往內地其它城市的人士,最好向珠海醫療機構索取紙本的核檢證明,具體如何申請有關證明則需向有關機構查詢。

另外,珠海居民赴澳旅遊簽注復辦首日,據珠海方面表示,昨日截至中午十二時,全市辦理出入境證件有八百七十九份。珠海居民僅可通過人工服務窗口辦理赴澳旅遊簽注,目前全市有八個窗口受理。

珠赴澳自由行復辦首日

出入境市面人流未見增

警有信心維持通關秩序

Read more

澳若現新冠肺炎病例_或採取局部封閉管理

【本報訊】內地逐步重啟赴澳自由行,萬一本澳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會否再次關閉賭場。新型冠狀病毒應變中心表示,一旦本澳出現確診個案,可能會參考內地做法,對出現病例的特定區域實施封閉管理,不會一出現個案就“全部停”。另外,衛生局今日開始安排未完成核酸檢測的娛樂場前線人員,按序接受檢測。

衛生局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表示,若本澳出現確診個案,或會參考內地實施封閉管理,如本澳病例出現在特定區域,可能會將部份區域定義為中或高風險地區,以及評估風險及影響有多大,而實施相應措施,不會一出現個案就“全部停”。

梁亦好稱,隨著內地赴澳自由行逐漸恢復,人流增多,雖然本澳風險較低,但仍要堅持做好防疫工作,包括會維持賭場設社交距離等,相信相應部門會嚴格執行,亦會時刻評估。她強調,必須做好個人衛生,戴好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在未有疫苗的情況下,有助傳染病防控工作。

梁亦好又稱,今日開始安排未完成核酸檢測的娛樂場前線人員,按序接受檢測。全澳娛樂場前線人員有五萬人至六萬人,已完成核酸檢測有一萬多人。衛生局會根據跨境需要核酸檢測的人數,調整每天為娛樂場前線工作人員檢測數量。當完成娛樂場前線人員的核酸檢測,會為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司機、飲食場所從業員列為核酸檢測應檢人群,衛局會有序安排。

澳若現新冠肺炎病例 或採取局部封閉管理

Read more

托兒所老師拾遺不報_拾消費卡用八百被捕

【本報訊】一名托兒所老師涉拾遺不報,在林茂海邊大馬路某休憩區偷走他人一張消費卡,與丈夫商討後據為己有,消費近八百七十四元後被捕。警方正追緝身在內地的丈夫下落。

被捕女子姓梁,四十歲,本澳居民,托兒所老師;涉拾遺不報送交檢察院處理。其楊姓丈夫(五十五歲,本澳居民)亦涉案,目前身處內地。

案情指,本月一日,一名女事主將消費卡充值五千元後未有使用,兩日後告知父親遺失該卡,隨即查詢餘額,發現由本月一日至三日該卡有多筆消費,合共損失近八百七十四元,懷疑被人盜用,於是報警求助。治安警翻查記錄,發現有人分別在提督馬路及水坑尾一帶的店舖,使用過該張消費卡。經分析鎖定目標,本月十日在林茂海邊大馬路拘捕涉案的梁女,其承認犯案,供稱本月一日行經林茂海邊大馬路某休憩區發現有關消費卡,貪心下將其拾獲,回家與丈夫楊某商討後,決定據為己有,最終被揭發。警方正追緝身在內地的丈夫下落。

托兒所老師拾遺不報 拾消費卡用八百被捕

Read more

戴口罩

珠海率先恢復辦理赴澳自由行簽注,澳門各界做好準備,迎接旅客漸次回升的商機,若果一切無恙,內地九月二十三日便會全面恢復赴澳旅遊簽注。不過大家都知道,即使自由行重啟,內地訪澳旅客亦不會一吓子回到往昔,除新冠肺炎疫情始終未過,多少影響內地人出遊意欲外,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內地也需要時間恢復,居民未必會隨意花費在旅遊身上,即使短線來澳自由行,預算可能減少,但對澳門經濟多少會起到「回春」作用。

面對自由行重開,澳門警方相信有能力應對未來旅客數字的增長。這方面,筆者不會有太多質疑,畢竟以往每日有數以十萬計人次出入境,都搞得掂,要是早有準備,應該不致於太過混亂!然而,防疫方面倒讓人產生憂慮,現時只要持有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粵澳健康碼,往返兩地毋須再隔離十四天,這是防控工作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安全配套之一,故相關檢測證明等必須符合嚴格規定,以至對證明的查核同樣要嚴謹,否則便成為漏洞。

個人防疫意識更要因應通關放寬而加強,因為防疫已進入常態化,政府經常作出相關呼籲,而個人衛生自然少不了戴上口罩,在人流增多的情況下,口罩是最基本的保護工具,無論是澳門人北上神州,抑或自由行大軍南下,戴上口罩同樣重要。在政府持續宣傳下,現時澳門人戴口罩已習以為常,不用太擔心。相反,內地居民有否此習慣,將令澳門防疫工作變得被動,特區政府需向旅客有更多這方面的宣傳,才能讓自由行順利恢復。

山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