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倫宋碧琪議員總結第三會期工作 促特區政府未來制定政策能更加到位
【本報訊】立法議員施家倫與宋碧琪昨總結第六屆立法會第三會期工作表示,雖然今個會期立法量達歷年之冠,但與社會的期望仍然有一定的落差,需進一步提升立法效率。促請特區政府未來在制定政策能更加到位,回應社會訴求。團隊將繼續堅持用謙卑、負責、堅持的心態服務市民,服務社會。
總結會於下午三時在民建聯舉行,施家倫與宋碧琪表示,過去一個會期,共接到四千七百六十八宗市民求助個案,其中各類諮詢個案二千七百六十五宗,需要跟進及跟進完成的個案有二千零三宗。接獲的個案前三位求助主要集中在房屋事務、醫療事務、民生民政方面,另外,涉及跨境置業求助個案有明顯增加。施家倫表示,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特別是三月底開始,由於粵澳兩地的隔離防疫措施,令本澳居民在出入境上遇到很多問題,比如一些奔喪、外地就醫、探望親人等,因為隔離措施,未能好方便出境,有的耽誤了病情,有的甚至連親人的最後一面都見唔到,接到這些求助,我們都感同身受。在疫情期間,這方面的個案總共接到六十多宗,相信只是冰山一角。期望政府可以藉著現時防疫常態化大環境下,總結經驗,進一步透過完善粵澳聯防聯控機制,加大兩地共同防疫能力,同時進一步完善溝通協調機制,在資訊的發放、措施的銜接等方面更加及時順暢,以更加靈活合理處理一些民生事務。
他表示,根據資料顯示,本地居民失業率已達到百分之三點八歷史新高。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當下疫情的變化,本澳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和不確定性較大,居民就業的出路愈來愈狹窄,我們需要正視問題,確實拿出有效舉措,尋求多元產業的突破,保障住房、醫療、交通等基本民生需求。他認為,當下要儘快結合總城規做好施政規劃,制定好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和各項指標,細化各項工作安排部署。第一、公屋建設和都市更新要有時間表,要加快審批和招標速度,保障社會房屋及經濟房屋供應數量,明確承諾上樓輪候時間,讓市民有期待。第二、要加快建立多元產業的發展指標、產業政策和人才政策。加快建立權責明確的行政體系,提升公共服務便民便商的水平。
施家倫指出,輕軌東線、第四條大橋、粵澳新通道、離島醫院以及部分公屋群等,很多重大的民生工程,已經陸續動工或將規劃興建,這些不僅涉及澳門未來的發展,也關係到市民的交通出行、醫療服務、居住環境等方方面面。希望政府充分諮詢民意,盡快做好整體的開支預算,好好總結之前的種種問題,嚴防公帑濫用,嚴格把關,特別要汲取之前輕軌工程招標過於分散的問題,借鑒內地建高鐵、輕軌的實際經驗,都是判給一家大的設計院負責總體設計,並統一管理和施工,嚴謹制定工期及監管,實施問責制度,明確責任機制,早日完成工程建設。
宋碧琪表示,今個會期橫跨兩屆政府,涉及新舊政府政策銜接,至今為止,本會期共審議了三十項法案,其二十六項完成立法,其餘三項仍在審議當中,而有一項是被否決立法。從這會期的立法審議情況來看,立法會工作量達到歷年之冠,立法會的每一位同仁都盡最大的努力,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盡快完成審議立法,但與社會的期望仍然有一定的落差。
她表示,社會樂見特區政府在去年提出社屋申請恆常化的政策措施,以最大的勇氣及努力保障居民的居住權益,讓居民可以按需申請,以不至於再等候無期。並在今個會期的經濟房屋修法上,將經屋回歸到姓公,免得流入私人市場減少公共資源,更免得社會的投資炒賣,進一步健全了經屋制度。除此之外,將經濟的收入下限放寬到可以低於社屋的收入上限,使社屋及經屋可以更好無縫對接。但遺憾的是今次修法未能同步將經屋恆常性申請制度化,社屋及經屋制度的差異化及政策覆蓋面的不到位,社屋住戶不能到位向上流動,形成產生了社屋富戶的特別群體,使立法工作上仍存有缺位。她希望政府在政策上能進一步到位,研究放寬條件,增加工資中位數、最低工資等收入因素作為參考,讓更多低收入家團也可申請社屋。其次,更要積極創造條件實行經屋申請恆常化,使基層家庭能逐步按能力向上流動,以讓居民可改善生活締造幸福家園。
宋碧琪表示,今個會期,她與施家倫議員切實履行法定職責,一如既往監督政府依法施政,包括圍繞施政向行政長官提問一次,議程前發言二十七次,提出書面質詢七十篇,口頭質詢十份,議題覆蓋醫療、交通、房屋、教育、行政改革、法制建設等多項社會重大公共利益問題。
她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已走馬上任,經過這大半年來的施政,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新氣象,尤其居民對新政府的防疫抗疫成效是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回過頭來細想,澳門受疫情影響所出現的經濟危機不得不令全社會反思,更敲醒了新一屆特區政府「花無百日紅」的警鐘。面對這未來的挑戰,特區政府已不能再坐享其成,只有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勇於開拓進取,才能從危機中育新機。
宋碧琪表示,政府用於醫療方面的開支節節上升,二零一零年,政府在醫療方面的投入預算為二十四點八億元,今年的預算已經接近一百億元。但是,市民的怨言仍然好大,一方面,政府投入越來越大,但另一方面,很多市民又感受唔到,有的重病患者,因為輪候時間長,或者效果不好,不得不要出外就醫,自己要承擔好大的醫療費用,甚至為此家破人亡。所以,她建議,政府應該要改革公立醫院的體制,推行全民醫保,為居民購買一份重大疾病醫療保險,令居民就醫有更多選擇,希望政府真的可以再認真思考一下。
另外,雖然政府實施的醫療補貼計劃,普遍受到市民的認同及支持,但近年來,社會期望政府能夠檢討醫療補貼計劃,加大醫療券金額並恆常化,以及擴大有關用途,不少長者反映,醫療券是否讓長期病患可購買中西醫療保健品,以起到保健及調理身體,同時,亦有見於大灣區居住或養老的市民增加,期望政府擴大使用範圍至灣區城市。
她最後表示,第三個會期已經結束,這一任期將剩下最後一個會期,無論如何,都要再次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團隊的支持及鞭策,讓他們無時無刻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及信心,保持為民打拼、為澳門建設的理想信念,繼續踏實做事、用心為民,全力以赴,不負市民所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