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繼續講述葡萄牙人如何敲開中國鎖大門的歷史,上周講到葡萄牙和西班牙驅逐了穆斯林出境,結束長達七百多年穆斯林統治,認為受到了上帝的保佑,於是形成了宗教狂熱。葡萄牙領土受限於西班牙的領土包圍,無法從陸地上向外擴張,於是投奔怒海,發展海上探索,結果發現了新航線和非基督教領地。羅馬教宗為了獎賞葡萄牙發現非基督教領地的貢獻,於是將發現非基督教領地都歸葡萄牙所有。教宗此舉令西班牙看紅了眼,於是加入開發新大陸的行列,西班牙在起航前,為了保障發現的新大陸能和葡萄牙一樣納為己有,找來了教宗作為仲裁,教宗兩方不得失下,於是在新發現的殖民地圖上由北至南畫一條線,將地球分成一半,位於佛德角群島以西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這條瓜分地球的線稱為「教皇子午線」,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瓜分地球。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按各自的方向在海上探索新大陸。
「教皇子午線」的劃分可以解釋了為何葡萄牙的殖民地多在非洲和印度,當然包括澳門亞洲和非洲這一邊,而西班牙的殖民就在北美一邊。最初,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各守規矩,後來兩國各自越線去到對方那一邊發展,三十年後又要第二次劃分「教皇子午線」,確定兩國殖民國勢力範圍,於是原屬西班牙一邊的南美洲的巴西成了葡萄牙殖民地,而原屬葡萄牙那一邊的菲律賓成了西班牙殖民地。
葡萄人以船堅炮利之下,在印度果阿和馬來亞等地取得了多個殖民地據點,當時,中國為明朝中晚期,眾所周知明朝自從洪武四年(1371年)之後,就一直實施海禁,以防止沿海反叛勢力私通倭寇,沿海居民都被要求遷離海岸,但是仍有不少迫於生活,又或者因為犯了罪而被迫出海維生的人,這當中以廣東及福建人為主,他們不少都在東南亞地區落地生根,並遊走在南海一帶成為亦盜亦商的海商,其生活和經營模式和葡萄牙人一樣。
1511年,葡萄牙人發動了對馬來王國(今馬來西亞)的進攻,僅一個月就滅掉了馬來王國,在當地建立據點,從此徹底控制了馬六甲航線。葡萄牙人從華裔海商口中得知明朝是《馬可波羅遊記》所形容那樣的富裕大國,其中,明朝出產的絲綢和瓷器,轉賣到歐洲市場都能取得暴利。葡萄牙人發現附近的國家,包括泰國和馬來王國每年都向明朝納貢,於是一心想和明朝開通正式的貿易。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葡萄牙人在泰國的商船引領下,第一次抵達珠江口岸要求上岸進行貿易,在遭到明朝政府拒絕後,隨即占領了珠江口的屯門島(即今香港屯門),葡萄人一如到其他地方一樣,在島上立下宣示葡萄牙領土「主權」的石碑。葡萄人返回馬六甲後,馬上將發現大明帝國的消息傳給國王。在里斯本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接到消息後相當興奮,於是親自下令組織一支船隊,並派出了歐洲歷史上第一位駐華大使皮雷斯前往中國。
1517年,這位歐洲歷史上第一位駐華大使的皮雷斯,連同在南洋找到的一名懂葡萄牙語名叫火者亞三的華僑翻譯,由艦隊護送抵達廣東珠江口,艦隊近廣州城外時,為了向當地朝廷表示敬意,於是向天鳴炮示意,一時之間,珠江口火光雷鳴。這突然其來的西洋艦隊無故放炮,驚動了當地官民,還好,當地官員見是外夷,不敢莽動。皮雷斯很識做,向當地官員送上見面禮,於是獲安排在廣州住下,其艦隊則退回屯門島,在島上建立了自己的據點,這非常符合葡萄牙人一貫的建立貿易據點的經營習慣,卻料不到為後來的衝突埋下了隱患。明朝官員一方面要求皮雷斯學習中國禮儀,另一方面等候朝廷回覆是否接見。
1520年1月皮雷斯和翻譯火者亞三前往南京陪都求見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當時朱厚照剛剛在江西平定了寧王叛亂,出於對夷人異域文化的好奇,力排大臣眾議允皮雷斯隨聖駕到北京。皮雷斯為了此行成功打開中葡貿易大門,於是下重本,賄賂朱厚照身邊的寵臣江彬幫忙說好話,果然,在江彬的唇舌之下,皮雷斯和朱厚照見面相當愉快,朱厚照收下皮雷斯送贈的禮物,並下令翻譯火者亞三教他說葡語,好和皮雷斯溝通,中葡兩國似乎在外交上開展了蜜月期。 (本系列下期再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