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完沒了

澳門鄰近地區新冠疫情在不到一個月內發生了大變化,原先看似風平浪靜,卻突然出現暗湧,廣東省持續出現確診本土個案,風險地區範圍由最初街道、小區,逐漸擴大至市轄區,當地對於人員出入已採取嚴格管制,並展開大規模的核酸排查,形勢不容忽視。現時澳門因應廣東疫情變化,對廣州、佛山、深圳及茂名等大城市多個區分實施入境限制,特區政府一再呼籲如非必要,避免前往疫情地區,探親也應暫緩。

廣東澳門恢復往來好一段時間,人員進出較頻煩,不只家在內地的澳人,許多外僱均在內地居住,疫情對他們來說,比暴雨來得更困擾。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正積極在內地推廣澳門旅遊,為經濟復甦鋪路,豈料疫情的變化比想像中要快,若愈走愈近本澳,說不定出入境限制措施會再收緊,不要說這樣的對外宣傳會有大效用,屆時一切只會變得徒勞無功!按照兩地目前所採取的措施,相信疫情能夠受控,但終究不是辦法。

疫情反反覆覆,隨時一爆再爆。好似台灣之前一直防控得宜,惟近月疫情忽然升溫,確診人數短短時間內已破萬人數字,追上失守多時的香港。而鄰埠雖然有過清零的日子,實際是似無還有,近日發現首宗原頭不明的變種病毒個案,可見出現過本土個案的地方要徹底消清新冠疫情,相當困難,讓人覺得沒完沒了。除了防疫,避而遠之,還可做的是選擇接種新冠疫苗。經過一段時間,現時可接種的年齡層或血壓水平都已調整,未來會否成為唯一的做法,要看疫情往後發展。

山草

沒完沒了

Read more

擬降低接種疫苗年齡_團體倡提供校園外展_家長指首要確保安全

【本報訊】衛生局計劃降低接種BioNTech疫苗的適用年齡,有家長認同做法,但要確保疫苗安全性。有團體表示,降低接種年齡至十二歲有數據支持,若政府落實降低接種年齡,建議可推校內接種方便學生。

衛生局早前表示,新冠疫苗風險評估工作小組初步認為,本澳適合為十二歲至十五歲人士接種復星BioNTech的mRNA疫苗,衛局將在齊備詳細資料後,按既定程序修改疫苗適用年齡。

明愛總幹事潘志明昨日受訪時認為是好事,降低接種年齡至十二歲有數據支持,而且鄰近地區也同樣作出降低年齡建議。他又稱,若政府落實降低接種年齡,建議可推校內接種方便學生。

潘志明稱,明愛作為服務單位,希望與社會各界共同做好接種新冠疫苗工作,他個人已接種疫苗,精神狀況很好,但明愛不會推出疫苗假期等措施,他解釋接種疫苗需按個人健康,相信員工由心出發接種疫苗,對鼓勵他人接種更有效。

另外,明愛昨日舉行兒童節遊藝會,吸引逾百人參與,入場人士需要測體溫和戴口罩,活動設有多個攤位遊戲,並提供舞台讓兒童展示才藝。有家長受訪時認同政府可降低疫苗接種年齡,但要確保疫苗安全性。

擬降低接種疫苗年齡

團體倡提供校園外展

家長指首要確保安全

Read more

廣東加強出行管制_教局關注在粵澳生_暫未收到求助個案

廣東加強出行管制

教局關注在粵澳生

暫未收到求助個案

【本報訊】廣東省新冠疫情持續,部份地區加強人員出行管制,今日中午起離開廣州及佛山出省外須持有四十八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一關之隔離的珠海,乘搭巴士亦須向司機出示七天內有效的“粵康碼”綠碼,黃碼或紅碼人士不得上車。澳門教青局表示,現時約有二千八百名澳門學生在廣州升學,暫時未收到學生求助個案。

廣東省持續出現新冠病毒本地個案,澳門教青局回覆媒體查詢時表示,現時約有二千八百名澳門學生在廣州升學,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生。政府與內地澳生社團有恆常的溝通機制,近日因應疫情發展,已了解在粵澳生的情況。現時學生主要反映院校因應疫情所採取的措施、上課安排以及學生希望回澳事宜,暫未有收到學生求助個案。

因應廣東疫情變化,廣州和佛山市政府相繼宣佈加強人員出行管理,包括今日中午十二時起離開廣州及佛山出省外須持有四十八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廣州市衛健委表示,將嚴格人員出行管理,確保中高風險地區封閉區內的人員足不出戶,封控區域只進不出,呼籲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旅行社、學校,帶頭履行非必要不離穗,不出省的要求,各區嚴格執行交通出行防控要求,公路、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站場要加強人流引導,避免人員聚集。

佛山疫情防控指揮部稱,將精準實施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嚴格落實涉疫重點區域管控要求,確保封閉區域內人員足不出戶,封控區域內人員只進不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旅行社等帶頭落實非必要不離開佛山、不出省要求。各區亦要嚴格防控交通出行和隔離管控,近十四天曾到過中高風險地區、實施封閉、封控管理地區等人士,返抵佛山後須於兩小時內登記相關資訊,並主動通報。

另外,廣東省多地出現本土新冠疫情,珠海公交巴士公司通知,根據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今日起乘搭巴士須向司機出示七天內有效的“粵康碼”綠碼,黃碼或紅碼人士不得上車。珠海有巴士站貼出相關公告,呼籲乘客上車前準備好綠碼,而持老人卡乘客可直接乘車。

Read more

廣州佛山疫情較嚴峻_曾赴該區來澳須隔離_特區政府籲暫緩前往

廣州佛山疫情較嚴峻

【本報訊】因應廣東省廣州市和佛山市的疫情變化,澳門新冠病毒應變協調中心宣佈,自昨日下午六時起,所有在入境前十四天內曾經到過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越秀區、番禺區、南沙區,或佛山市南海區、禪城區的入境人士,須按照衛生當局的要求在指定地點接受十四天醫學觀察,違反者除可能依法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外,尚可被採取強制隔離的措施。

應變協調中心提醒,入境前十四天內曾經到過內地以下地方的人士,須按照衛生當局的要求在指定地點接受十四天醫學觀察,包括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越秀區、番禺區、南沙區;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的西坑社區、安良社區,鹽田區的沙頭角街道橋東新村,鹽田街道的沙崗圩、東海麗景花園、東海社區、鹽田港、沿港社區;佛山市:盈康包裝有限公司宿舍,南海區、禪城區;茂名市:電白區那霍鎮馬路舊屋村;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

鑑於廣州、佛山等地的疫情較為嚴峻,應變協調中心呼籲巿民應暫緩前往廣州、佛山,尤其是前往廣州荔灣區、海珠區和越秀區及佛山市南海區的非必要行程;家住廣州、佛山的人士暫緩返回該等地區探親;各機構應暫緩安排前往上述地區的非必要活動;各機構如有員工曾在近期在上述地區逗留,應督促其採取嚴格的個人衛生措施,尤其是避免和他人在沒有戴口罩的情況下相處。如有任何不適,應及時就醫,並向醫生詳述旅行史和接觸史。

應變協調中心並呼籲,市民前往外地應注意做好防疫措施,留意當地疫情發展。在抗疫常態化下,仍須堅持戴口罩,嚴格執行各項防疫措施,保持距離,避免人流聚集。同時,強調應在現階段有序地預約接種疫苗,疫苗可有效預防新冠病毒肺炎,有效減少自身感染、重症和死亡風險,築起免疫屏障,保護自己及家人。同時,即使已接種疫苗,亦應避免前往高風險地區,如必須前往,應在完成接種疫苗後十四天,待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後才前往,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曾赴該區來澳須隔離

特區政府籲暫緩前往

Read more

市署響應世界食安日_辦活動提升大眾意識

【本報訊】聯合國自二零一九年起將每年六月七日定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主題為“保障食品安全構築健康未來”。為響應主題,市政署將舉辦預防食源性疾病專題講座,並推出食安網上有獎問答遊戲,亦會派員到供餐場所進行食安宣導,以及於社區派發食安宣傳單張等,藉此加強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共同預防及管控食安風險。

辦專題講座提升業界食安操作水平

市政署將於六月七日下午在沙梨頭街市市政綜合大樓九樓禮堂,舉辦面向食品業界的“預防食源性疾病專題講座”,由市政署代表及本澳食品安全專家學者作講解,根據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發展趨勢,結合本澳集體胃腸炎不適的個案調查分析,歸納出本澳食源性疾病個案發生的成因,並針對常見的狀況提出改善建議,教導食品從業員在處理食品時須注意的良好衛生操作規範,從而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設網上食安有獎遊戲歡迎市民踴躍參加

市政署亦將於六月七日起舉辦“保障食品安全構築健康未來”網上有獎問答遊戲,以日常生活實例帶出食安要點,讓市民透過遊戲,輕鬆學習及掌握“食品安全五要訣ABCDE”等食安操作原則及技巧。有興趣參加遊戲的市民可於六月二十一日前登入食安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上的遊戲專頁,答對所有問題並填妥個人資料便可參加抽獎。獎品為面值一百澳門元的超市現金券,名額共三百個,歡迎市民踴躍參與,得獎名單將於七月一日公佈。

持續於社區宣導食安知識

另外,市政署將派員到餐廳、食肆等供餐場所進行上門式食安宣導,並派發宣傳單張,輔導業界做好各項食安風險防範措施。市政署亦會於本澳社區派發以世界食安日為主題的宣傳單張、活動海報及擺放食安資訊展示品,務求將食安知識帶入社區,共同維護本澳食品安全。

保障食品安全須靠政府、業界、市民三方共同努力,市政署將持續透過不同渠道加強對業界及市民進行食安宣導教育。如欲瞭解更多關於世界食安日及系列活動詳情,可瀏覽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中的“世界食品安全日”專題網頁。

市署響應世界食安日

辦活動提升大眾意識

Read more

團體指環保要具前瞻性_建議做好新城規劃佈局

【本報訊】去年環境狀況報告指出內港、筷子基等區域水質最差,有環保團體指,環保局提出在內港建造在地式污水處理設施屬臨時性,政府應汲取經驗,未來在新城規劃時要有環保管理的前瞻性佈局,並應檢視相關法律制度能否配合到現時政府的環保工作。

環境保護管理學會理事長曾錦培表示,本澳部份的地下管道為舊式的單一渠網,較難更換,現時提出建造新設施只是臨時性措施,他建議政府應汲取經驗,未來在新城規劃時要有環保管理的前瞻性佈局,否則仍可能一直“掘路”,他又認為應檢視相關法律制度是否能夠應付和配合到現時政府希望的各項環保工程工作,提升本澳在環保管理的科學技術。

筷子基坊會副理事長陳少佳表示,筷子基北灣岸邊經常有死魚和臭味,附近居民感到困擾,雖然政府已加緊清理海面垃圾,但仍治標不治本,她建議政府正視改善雨水渠和污水渠錯駁問題、更換區內老舊渠網等。她又呼籲市民應合作共同維護沿岸的環境衛生。

團體指環保要具前瞻性

建議做好新城規劃佈局

Read more

「上海澳門周」_推廣濠江文化

【本報訊】由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上海澳門周”於6月3至7日在上海市黃浦區外灘源圓明園路步行街舉行,持續宣傳澳門健康安全宜遊的形象,作為支持單位的文化局,藉組織本澳團隊參與路演,展示澳門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及演藝魅力,推廣“文化澳門”形象,逐步落實澳門文化“走出去”。

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日前赴滬出席“上海澳門周”大型路展,文化局在“上海澳門周”繼續以“相約澳門”為主題,打造“文遺記憶”和“澳門好店GOODSHOP”展區,並組織澳門非遺清單項目杏仁餅製作技藝、詠春拳以及演藝團隊參與路演。穆欣欣表示,藉“澳門周”系列活動的推廣平台,多個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如龍鬚糖製作技藝、杏仁餅制作技藝、蔡李佛拳、詠春拳等,有機會向內地居民展現澳門深厚的人文風情和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非遺項目得到弘揚。而澳門豐富的文化元素包括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演藝團隊等,將築成文化的橋樑,共同展現澳門“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讓更多人看見“文化澳門”。

是次路演中,“文遺記憶”展位的“澳門歷史城區”體感互動遊戲吸引上海不同年齡層居民踴躍參與,透過遊戲認識澳門世界遺產及其普世價值,上海居民更積極向文化局現場推廣人員瞭解資訊,計劃來澳遊覽別具特色的世遺景點;“澳門好店GOODSHOP”匯聚14個不同澳門創意品牌超過770件文創產品,產品展示澳門文化創意及城市特色,美學與實用兼備,吸引上海居民即場購買,銷情熱烈。

最香餅家代表李彤、譚思穎及李萬寧等在現場展示澳門非遺清單項目杏仁餅製作技藝,杏仁餅是澳門特色糖餅和著名伴手禮,其形象成為澳門美食文化符號之一。最香餅家代表在“上海澳門周”路演現場示範傳統手工杏仁餅製作過程,杏香飄飄,大批上海居民駐足觀賞,並表示期望來澳品嚐這項特色美食。

路展期間,主舞台定時送上各項精彩表演,其中詠春拳的展演由澳門拳藝俱樂部蕭自康師傅帶領團隊演出,蕭自康師傅是詠春拳宗師葉問親授弟子何金銘的徒孫,展演團隊呈現“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著名套路,更展示黐手、木人樁法、八斬刀以及六點半棍的攻防對練等環節,剛柔並濟;澳門音樂產業協會組織歌手劉其歡、馬曼莉及程文政獻唱澳門代表性歌曲,包括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主題曲《蓮成一家》、《七子之歌》及文化傳播大使計劃主題曲《揚帆》等作品,演出獲上海觀眾熱情支持。

文化局將繼續組織不同團隊和文創品牌參與“澳門周”系列活動,助力本澳文化事業“走出去”。更多有關文化局資訊可留意網頁www.icm.gov.mo、微信“澳門文化局IC”及臉書專頁“ICArt藝文棧”。

「上海澳門周」

推廣濠江文化

Read more

本澳沿岸水質長期欠佳涉管網超負荷非法排污

本澳沿岸水質長期欠佳涉管網超負荷非法排污

【本報訊】昨日是“世界環境日”,環保局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二零》,顯示本澳局部沿岸水質長期欠佳,原因是部份區域存在下水道管網長期超負荷、雨水管網系統混接生活污水、非法排污等問題,導致大量污水未能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並直接溢流或經雨水排放口排放至沿岸。

其中以內港、筷子基等區域水質最差。就本澳沿岸水污染問題,環保局表示已進行詳細研究,排查了全澳一百八十六個沿岸排水口,發現其中四十七個排水口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出。

水質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渠網中合流系統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溢狀態,而分流系統的雨水渠網因常有生活污水錯駁和非法排污等問題,導致大量污水未能正常地經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便直接經雨水排放口溢流至沿岸。污水溢流情況日益嚴重,但與污水廠的處理能力無關。

環保局指,正按照各污染個案制定一系列針對性的治理方案,並聯同相關部門有序地共同跟進。目前,已優先開展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同時正與相關部門研究在其它沿岸污水排放較嚴重的地點進行治理,例如在內港沿岸推動下水道整治及設置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以及就城市日大馬路雨水箱涵排放口制定污染治理方案等。

另外,報告又顯示本澳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由於社會活動減少,整體空氣質量有所好轉,監測站錄得的噪聲水平下降,環境資源消耗量(耗水及耗能)減少。若干環境壓力,例如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以及城市固體廢物量顯著減少,行人道樹木數目亦有所增加。

環保局指,特區政府去年投入環保的公共開支逾十八億元,佔公共總開支百份之二,較二零一九年增加近三成投入。將透過總結澳門環境保護十年規劃成效及不足,加緊編制新澳門環境保護五年規劃。環局期望,推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共同營造低碳宜居環境。

環保局正透過針對性方案改善沿岸水環境

“2021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環境日嘉年華”昨舉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