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學堂的三名澳門學生系列之十八
黃勝協助容閎帶幼童赴美留學
本欄繼續講述「馬禮遜學堂」三名澳門學生中的黃勝,他和伍延芳資助《德臣西報》副主編陳靄亭於1872年4月創辦《華字日報》,《華字日報》初為雙日刊,一年後正式名正言順改為周一至五發行的日報,黃勝和王韜都在《華字日報》當編輯和和專欄主筆的工作。之後兩人決定另起爐灶於1874年2月4日創立《循環日報》,刊期同樣為周一至五發行。由於差不多時間市場出現兩份中文報刊,於是《華字日報》和《循環日報》在市場競爭下,香港首次報業大戰就此打響,雙方除了自各聲稱是首份中文日報外,無論內容和發行都各自比拼。1879年3月王韜被日本報人邀到日本考察,而同年陳靄亭亦由清廷委任為駐古巴領事。兩大日報的主筆相繼離開香港,這場報界大戰才暫告一段落。
筆者再說回本欄的故事主角黃勝,他先後參加了《華字日報》和《循環日報》的創刊,前者有份資助創刊,後者是創刊股東之一,而且先後在兩報中撰寫專欄,但其實參與這場香港首次報業大戰不算多,因為黃勝有更重要的任務要做。
同是馬禮遜學堂的三名澳門學生之一的容閎,一直推銷他提出的教育救國理念,成功說服清廷洋務派支持,奏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同意,1872年夏首批的官派留學成功赴美。容閎招收首批赴美學童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很多家長都不願兒子漂洋過海去「番夷」之地學習,容閎想到了年青時一同到美國讀書的澳門舊同學黃勝,於是找黃勝協助招生及帶學童到美國讀書。黃勝一口答應了容閎的托付,於是在1873年協助容閎帶領第二批留美幼童赴美,當時他剛資助陳靄亭創辦《華字日報》,他赴美後很快回到香港,和王韜創立《循環日報》,此外,他亦在香港爲福州船政學堂英文班招生。之後,黃勝又赴美,出任留學生事務所負責教授英文,教了三年書,之後又返回香港幫忙官派留學的事宜。期間,黃勝為兒女完婚,其女婿為有利銀行買辦韋寶珊。韋寶珊亦是當時香港開埠時期的傑出華人,後出任立法局第四位華人議員,並封為爵士。黃勝在香港涉及的公職亦越來越多,1876年,黃勝被任為考試委員會委員。
1878年黃勝第三次到美國,任出洋肄業局委員、駐美使館的翻譯,不過,這次赴美的工作並不愉快,主要是受到上司—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的針對。陳蘭彬是個守舊派,雖然是派到現代化的美國當大使,但他的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官場架子等等,都沒有改變,陳蘭彬看不上洋聲洋氣的容閎,更何況是黃勝,他經常對兩人的行為舉止看不順眼,加上留洋的學童迅速洋化,更視學童為離經叛道,敗壞祖宗家法的問題兒童。當時,容閎向陳蘭彬提議讓黃勝當幫辦一職,陳蘭彬以黃勝「洋習太重,在局究不相宜,當於是年閏三月去法國途次,寄託改派爲金山總領事公署翻譯,以金山相距一萬四千公里,可免其沾涉局事也」。可見,陳蘭彬對黃勝看不上眼,幾乎去到眼中釘的程度。
黃勝雖有心助容閎實現教育救國,但在陳蘭彬眼中僅爲「翻譯」,不僅不會委以重任,而且處處提防,不難理解工作上處處被留難,於是大約一年後,他辭掉駐美使館的工作又返回香港。1881年清廷召回所有的官派留學的學童回國,對此,容閎提倡的教育救國的宣告失敗,這個當然對黃勝的打擊遠不及容閎,但黃勝自始對大清失去希望,在1883年12月他歸化爲英國公民,之後亦沒有參與洋務運動。
1885年黃勝協助王煜初牧師,籌建中國第一家自立、自養、自傳的基督教會「道濟會堂」,為「道濟會」籌辦長老之一,「道濟會堂」到1921年加入了中華基督教會,後來改名為「合一堂」,代表基督教派合一,是香港第一間實行男女雜座的基督教教會,目前該會仍保留1886年刻寫的「道濟會堂」匾額。
黃勝之後一直在香港參與不同的社會和政府公職,1902年因積累成疾逝世,享年77歲。
隨著黃勝的故事講完,筆者一連十八篇的馬禮遜學堂的三名澳門學生系列亦告結束,希望讀者對這三名出身平凡的小子,因緣際遇而經努力做到不平凡成就感到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