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券呃千萬現金碼_潛逃一年涉案本地漢_珠海落網移交司警查

練功券呃千萬現金碼

潛逃一年涉案本地漢

珠海落網移交司警查

【本報訊】珠澳警方去年破獲詐騙集團,疑利用疫情期間部份賭廳暫停及限制兌換現金服務,用近一萬張面值一千元的“練功券”,騙走一名本地人一千零六十萬港元現金碼,當時拘捕五人。今案件再有新進展,集團一名本澳男成員潛逃內地一年後,昨日在珠海被公安拘捕,移交司警跟進。

最新被捕的詐騙集團成員姓陳,二十六歲,本澳居民,無業;涉相當巨額詐騙、犯罪集團送交檢察院處理。案中的男事主為二十多歲的本澳居民,無業。

案情指,由於去年疫情下有賭廳暫停兌換服務,部份活躍賭廳人士便冒被騙風險,私下找人兌換將碼轉出。男事主當時看到網上帖文,指有人想換現金籌碼,於是立即聯絡對方,經商議同意用一千零六十萬七千元現金碼,兌換一千萬港元現金,雙方相約去年八月二十八日晚上約十時,在巴波沙大馬路一石梯暗處交收。涉案的兩名集團內地成員到步,將一袋現鈔交給男事主,當收到有關籌碼後即乘的士離開。此時,男事主點算才發現只有四十張一千元是真鈔,其餘九千九百多張全部是“練功券”。

司警接手調查,得悉該兩名內地成員得手後乘坐鍾某駕駛之的士到關閘口岸,將贓物交給鍾某後離澳潛逃。鍾某其後乘坐主腦范某(本澳男子,三十四歲)安排的七人車離開,該車駛至路氹工業村的偏僻位置泊車,逾千萬元的贓物籌碼放在車上,鍾某再轉乘另一車離開。翌日(去年八月二十九日),范某到該七人車取回贓物時即被司警拘捕,稍後時間,鍾某亦在筷子基的住所被捕,行動中起回全部現金籌碼。鍾某承認受范某指示犯案,事成可獲三萬元報酬。范某否認犯案及拒絕合作。珠海警方其後在內地分別拘捕上述兩名負責交易的內地成員,以及另一名男成員。

司警隨後進一步調查,發現案發時涉案的陳某陪同主腦范某,監視同黨整個犯案過程,得手翌日,陳某經港珠澳大橋口岸潛逃內地,之後大部份時間匿藏在中山。司警再透過與內地警方合作機制,至昨日上午,珠海公安於珠海拘捕陳某,同日下午於關閘與拱北口岸之間的緩衝區,移交給司警跟進。

兩地警方簽署移交嫌犯文件

Read more

警反罪惡查百三人_檢控八宗交通違例

【本報訊】治安警在過去兩日的反罪惡行動中,在多區娛樂場所共截查近一百三十名人士,並針對醉駕藥駕進行查車行動,共截查了四十四輛車輛,合共檢控八宗交通違例。

在警察總局統籌下,治安警察局於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凌晨進行「雷霆行動二零二一」,以維護本澳社區良好治安環境。治安警察局澳門警務廳、海島警務廳、情報廳及交通廳合共派出五十名人員,分別在澳門中區、北區、新口岸區及氹仔市區巡查了多間酒吧、遊戲機中心及按摩場所,以預防及打擊各種不法行為,同時在各區進行查車行動,打擊醉駕藥駕等違法行為。

行動中,合共截查了八十三名男子和四十六名女子,沒有發現違法違規行為。查車行動方面,共截查了四十四輛車輛,合共檢控八宗違例,分別涉及行車中使用流動電話、沒有使用安全帶及電單車駕駛資格未滿一年載客。

警反罪惡查百三人 檢控八宗交通違例

Read more

百聞不如一見

隨著資訊愈來愈發達,網上信息何其多,尤其個人資訊方面,每個人能對他人評頭論足,或好或壞,我們看到這些資訊時,難免對被評價的人先入為主,有了初步的印象,但認識後卻又覺得與原先的資訊不符,這真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就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典源出自《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趙充國,是西漢名將,原隴西上邽人,後遷至金城令居。他為人沉勇,善於謀略,通曉匈奴和西羌的習性,漢武帝時期,趙充國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征討匈奴,返國後升遷為中郎,此後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後將軍等職位。漢昭帝逝世後,趙充國與大將軍霍光等人擁立漢宣帝即位,因功受封營平侯。神爵元年,他以七十餘歲高齡率軍出征,成功弭平羌人的叛亂。甘露二年,趙充國去世,享年八十六歲,諡號「壯」,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話說在漢朝漢宣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後,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裡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並派人與匈奴聯繫。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再派誰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將軍趙充國請教。趙充國說:「我去最合適了。」宣帝又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後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瞭解瞭解再來制定策略吧!」趙充國到了西羌,先認真瞭解情況,又採取了分化瓦解的辦法,團結了大多數西羌人,終於使西羌安定下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後來就成了諺語,就是傳聞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百聞不如一見

趙充國雕像(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

李應林出身子褒學校

現時澳門中文教學一直以來以粵語為主,直至近年才加入普通話教學。粵語是港澳地區的通俗語言,並有其書面語的語文,稱為白話文,是通俗文化之一。白話文並非正統的書寫文字,首先推動白話文教育的年期其實不算,是在清末民初時期,當時國學大師康有維的弟子陳子褒,在澳門開辦學堂,提倡婦孺教育成立蒙學書局,改革教育制度,由學堂改為學校,率先推動澳門的白話文教育。陳子褒大半生人都投身教育,有平民教育家之稱。關於陳子褒的事跡,筆者在本專欄在2018年1月經已介紹過,有興趣意讀者可以翻閱一下。今次,筆者所寫的主角是陳子褒的得意門生之一的李應林,他的名字可能對澳門人來說比較陌生,但他在香港教育界卻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曾任廣州嶺南大學校長,並有份在香港創辦現時中文大學九家書院之一崇基學院。

李應林於1892年12月12日出生於今佛山市南海區東村,他的父親早喪,因此家境清貧。李應林童年全賴長兄李植三兄兼父職撫養長大。李植三經營酒業,經常來往石灣和澳門,當時陳子褒在澳門開辦灌根學塾(即子褒學校),不分幼童男女貧富都招收,而且學費便宜又可以寄宿,李植三於是將李應林帶到澳門入讀陳子褒的子褒學校。陳子褒在開辦子褒學校前於「格致書院」教書,招他入「格致書院」教書的是同期的教育家鍾榮光。1904年,鍾榮光將「格致書院」從澳門遷址廣州,並闢地開辦嶺南學堂,李應林因為陳子褒關係認識鍾榮光,在子褒學校畢業後就到廣州升讀嶺南學堂。少年時期的李應林秉性剛直,由於家貧,因此要半工半讀,但他無論是讀書、工作、打球都有一股幹勁十足,因此,被同學們改了花號名「牛林」。1914年,李應林畢業於嶺南學堂,進入了廣州基督教青年會工作,任學生部助理幹事。1917年,李應林得青年會及同學的幫助赴美留學,入讀奧柏林大學繼續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涯,四年後,李應林順利取得了奧柏林大學文學士學位,之後返回廣州繼續在基督教青年會工作,任學生部主任幹事。不久後,李應林兼任社會服務部工作,再又兼青年會中學校長。李應林很關心政治,投入社會運動。

1923年,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簽訂孫越聯合宣言後,並在蘇聯控制的共產國際的要求下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史稱第一次國共合作,李應林就先後邀請蘇聯顧問及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等到學校公開演講。1925年,李應林升為學生部副總幹事,一年後,升任為總幹事。同年,上海、青島等地工人遊行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甚至將學童毆打至死,但工人的抗議行動被當時的北洋政府在日本海軍派軍艦從旅順等地開來公開威脅之下,於5月30日向抗議的民眾採取嚴厲手段解決工潮,當場打死13人打傷40多人,另外逮捕49人,史稱為「五卅慘案」。李應林當時就發起了教會學校學生進行抵制日貨宣傳。這股反帝國主義的行動席捲開來,為聲援上海的罷工工人,香港、廣州工人也進行罷工,工人紛紛離職返回廣州。6月23日,10多萬工人、商人、學生、以及持槍的黃埔軍校學生在廣州的東較場舉行集會,要求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集會人士遊行到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當時有槍聲響起,至於誰開槍已經難以研判,有說是示威者、有說是俄國的軍官、法國的士兵向天示警,總之槍聲響起後,英法士兵就恐慌地向示威人群在毫無警戒下開火,當場打死50多人,170多人受傷,歷史上稱這起事件為「沙基慘案」或「六二三事件」。當時槍聲甫停,李應林即趕到現場,踏著死難同胞血跡,辨認屍體,並蒐集證據,編印《六月廿三》小冊子,分贈各界。該小冊子之後被譯成英文、出版英文版本遍寄各國,以控訴英法帝國主義者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時任中國國民黨第2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的胡漢民並為英文本題詞曰:「不有犧牲者,誰識虎狼暴,婦孺死枕席,尚復言人道。」

澳門學生李應林系列之一

李應林出身子褒學校

李應林(互聯網圖片)

(本系列待續)

Read more

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_明顯陵

本欄上期提到,明清皇家陵寢共有五處提名地分別於2000年、2003年、2004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上期已講述了位於北京市距市中心50公里的明十三陵,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及其妃嬪,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則位於當時的京城南京。

明清皇家陵寢五處提名地分別為:

北京市—明十三陵(登錄時間:2003年)

遼寧省—盛京三陵(登錄時間:2004年)

河北省—清東、西陵(登錄時間:2000年)

江蘇省—明孝陵(登錄時間:2003年)

湖北省—明顯陵(登錄時間:2000年)

江蘇省—明孝陵(登錄時間:2003年)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號(古代帝后或大官死後評給的稱號)「孝慈」,故將陵墓稱為孝陵。

明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在明清以前帝王陵墓有多種形式,包括木槨大墓、土墓、深葬,但少有講究建築形式。明太祖朱元璋修訂了陵寢的制度,包括增設祭奠設施、增加院落及寶蓋式屋頂等。到了清代的陵墓則更加考究。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是以自朱元璋以後,明清的皇家陵寢均大多按照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建做,明孝陵可謂是明清皇家陵寢的建築「典範」。

明孝陵選址在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洪武十六年(1383年)完成主體工程,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神道,二是陵宮,即享殿、寶城等陵寢主體建築。陵園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四十五里,辟大金門、王門、西紅門、後紅門、東西黑門。

湖北省—明顯陵(登錄時間:2000年)

明顯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父親睿宗獻皇帝朱祐杬及生母慈孝獻皇后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

明顯陵是明嘉靖時期「大禮議」的產物,規劃布局和建築手法上與其他帝王陵寢相比,有其獨特之處。當時明武宗駕崩,而武宗無嗣,亦無其他兄弟在世,皇太后張氏命內閣大學士討論由誰繼承皇位,最後按《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祖訓,誰能褻瀆呢?興獻王的長子,是憲宗的孫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倫序應當繼承皇位。」敲定由明憲宗四子興獻王之長子朱厚熜繼位。

朱厚熜與群臣爭議,群臣認為嘉靖帝繼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應以武宗之父孝宗為尊,故要求嘉靖帝承認自己是過繼給明孝宗,要認孝宗為嗣父,但嘉靖帝只認孝宗為伯父,始終堅持「繼統不繼嗣」。這場爭議歷時三年,嘉靖帝施以皇權壓迫而最終獲勝,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睿宗獻皇帝,祔於太廟,並改其陵墓名為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荊門市鍾祥市城東北7.5公里的松林山(純德山),由藩王園寢改建為帝陵的,因此在形制上同明朝其他帝陵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最主要的三個特徵,一是雙重寶頂,一是在明樓前設置明堂水,一是在陵區內開挖一條「九曲河」,並設置五處石橋,陵區外圍有一道外羅城,平面呈寶瓶形狀,這些特徵都是明代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

嘉靖帝曾多次增修皇陵,最終建成之時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外羅城周長3600餘米,由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組成。

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 明顯陵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長陵(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

擁有第二物業作居所_人口普查須填報資料

【本報訊】本澳現正進行人口普查,對於近年有不少澳門人在內地置業和生活,亦有部份人士經常往返兩地工作、就學及居住。就有關人士是否納入人口普查範圍內,統計局表示,由於人口普查覆蓋全澳所有用途單位,如有關人士在澳門擁有居所,不論是作為常住居所或是第二居所,均須填報資料。此外,在澳擁有兩個或以上居所的人士,只需以主要居所的地址進行填報,而其它居所的情況,則只需致電普查熱線告知統計局。

統計局局長楊名就昨日表示,有不少本澳市民居於內地,根據統計標準,如市民未於本澳留宿則不納入澳門人口普查計算範圍,當局會利用行政資料作統計,目前有約一萬三千五百名居於內地但在本澳生活、工作或就學的市民,由於統計局調查權限只在本澳,當局需與內地統計部門協作。

楊名就又稱,數據顯示,本澳人口老化有明顯趨勢,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由二零一一年的百份之七點二增至去年年底的近一成三,相信未來二、三年將超過一成四。今年的人口普查問卷中有特別增加長者自理能力的問題,包括平日有何人照顧,以及所住區域、樓宇有無電梯等,希望為政府的社會和長者服務提供參考價值。

二零二一人口普查自本周一起恢復外勤資料收集工作,安排普查員走訪未填報問卷的單位收集資料,八百名普查員首兩日共走訪近四萬個住宅及工商業單位,在接觸到的住戶之中,近七成完成問卷,其餘則開通網上填報或預約訪問。截止本月二十四日,人口普查的覆蓋率達六成六,整體回應率為五成八。

統計局表示,大部份住戶配合普查員的工作,雖然部份住戶因不在家而未能接觸上,普查員會留下預約卡和通知信,局方呼籲有關住戶盡快聯絡局方提供資料。為確保人口普查數據的質量,統計局會於九月份進行人口普查後的質量抽查,向部份住戶覆核簡單資料;同時,局方亦會跟進倘有的未完成問卷住戶個案。

擁有第二物業作居所 人口普查須填報資料

Read more

土地再利用

都市更新首個試點祐漢七棟樓群重建項目有聲氣,雖然在合共二千五百多個住宅單位及商舖中,目前能取得業主聯絡方式佔整體五至六成,但其中一幢已收集到近八成業主聯繫資訊。為加快重建,都更公司採取逐棟解決方式,因應業權情況,優先興建業權收集完整的樓群。特首在回覆議員書面提問時透露,原“舊諮會祐漢臨時辦事處”具備條件作為樓群內都更工作首期項目,將興建區內更新的住宅房。

都更公司早前公佈的調查報告指出,祐漢樓群重建具一定挑戰性,尤其業權相關問題。故此,都更公司只好逐幢入手。然而,拆一幢起一幢的純粹重建模式,未必能達到都市更新的目的,尤其祐漢七棟樓群位置相對集中,如能整體重新規劃開發,既可改善居住環境,亦可配合城市發展,加大公共利益。若只是將低層樓房重建為高層樓宇,與一般舊樓重建的房地產項目無大分別,將來可能要再次面對規劃不足的問題。

土地因早年欠缺規劃,加上樓宇日久失修,都市更新就是要將土地再次開發利用,滿足區內人口日益膨脹的各種需要。重建高樓,單位數量增多,居住人口必然有增無減,如果所增加的社區配套只是多了商舖和車位,原先問題故然之不足以解決,更可能帶來新的問題。祐漢七棟樓群要一次過決解,可能會耽誤重建時間,即使逐棟解決較符合實際情況,但規劃上絕對可以更前瞻,令土地再利用能發揮出最大機能。

山草

Read more

七星岩相傳與七仙女下凡故事有關

粵港澳大灣區之肇慶歷史(十六)

七星岩相傳與七仙女下凡故事有關

肇慶除了鼎湖山這個著名景點,還有七星岩,位於肇慶市北邊那煙波浩瀚的星湖中,錯落分布著七座峭拔的岩峰,傳說七星岩乃北斗星所化,也傳說七仙女下凡至此留戀未歸。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沒有湖,有的是一片蠻荒地。當時因為這一帶長年累月的不下雨,天旱,所以山是光山嶺是禿嶺,遠古時此一地帶為嶺南。

話說這天王母娘娘替玉皇大帝值朝,剛行至天宮門口,忽見一股煙霧徐徐上升,在天宮門口瀰漫開來。王母娘娘好生奇怪,正疑惑著這是一股什麼仙氣時,耳邊又突然傳來陣陣的鑼鼓聲。王母娘娘即刻叫來七仙女去察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七仙女乖巧玲瓏,能說會唱,一直跟隨王母娘娘的身後,得到王母娘娘的寵愛。此時得令後,她立即駕雲順著那股煙霧和陣陣鑼鼓聲一道尋去,下至半雲頭,朝下一看,只見凡間嶺南大地有很多老人、小孩及女人們在拜天燒香磕頭,擂鼓嗚炮。仔細一聽,原來是老天爺長年沒下雨,久旱,是百姓們在求雨。

七仙女即刻回宮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聽急了,拿出令牌對她說:「你馬上去東海傳東海龍王,叫他趕緊給嶺南大地降雨,救黎民百姓。」七仙女拿著令牌立馬去了東海,傳了王母娘娘旨意。果然第二天嶺南大地雷聲滾滾,七仙女聽後很是高興。

再說這天王母娘娘出門遊玩,剛出天宮,又見一股煙霧瀰漫而來,緊接著那鑼鼓聲又陣陣傳來,她馬上叫來七仙女問:「這是怎麼回事?叫你傳東海龍王去給嶺南大地降雨,怎麼又傳來了這求雨聲?你到底是去了沒去?」七仙女說:「去啦!那天東海龍王馬上就派人去了,第二天我還聽到了雷聲呢!怎麼會這樣……」王母娘娘說:「這事定有原由,此事我交你去督陣,不辦好不許回宮。」

七仙女又來到東海,東海龍王說他早就派七龍子去為嶺南大地降雨了,至今未回。一聽是這麼回事,七仙女覺得奇怪,決定下到嶺南一看。七仙女扮成一農家女剛踏上塊土地,就被這裡的旱情驚呆了,她不由自主地說了句:「這該死的七龍子!」「到!」話音剛落,只見旁邊一公子哥答上了腔:「如我沒有猜錯,你就是下凡來降雨的七仙女吧!我可是天天在等你呀!」「你是」七仙女詢問對方身份,一聽是七龍子,七仙女惱羞成怒:「你如何還不降雨?」

「誰不知道天上有七仙女,海裡有七龍子,這降雨,要你配合才行。」「如何配合?」「仙龍配呀!」七仙女看出了七龍子不懷好意,怒視道:「你若再不遵旨降雨,我回天庭上玉帝那告你!」七龍子一見七仙女來真格的了,即刻搖頭擺尾道:「降,我降!」傾刻間,嶺南大地風起雲湧,電閃雷鳴,雨水直往嶺南大地灌。

幾天後,這裡是一片汪洋。七仙女知道這是七龍子在報復她,即刻回宮稟報。王母娘娘見後遞給她一鞭子說:「這是七龍子布下的七龍陣,只有去北斗七星驅石才能鎮住他。這是玉帝賜你的神鞭,快去求救於七斗七星吧!」當時,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間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決定。一見王母娘娘身邊的七仙女來此,北斗七星即刻配合七仙女驅石於嶺南。

此時七龍子正高興地游弋在波濤中,忽見遠處七仙女用神鞭驅趕來了七星石,他知道自己的克星已到,說時遲那時快,正當那七星石落地時,他慌忙收起龍尾潛入深海逃遁。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待七星石落空地時,七塊星石像是七斗布陣,七座岩峰聳立在這一片汪洋之上。風即停雨即止,汪洋漸漸縮小為一片湖泊。有詩為證:「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為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

再說七仙女見這裡波光岩影,星湖點點,渾為一體,乃人間仙境,美不勝收。便躍入湖中暢享其樂,於是,這裡就成了今天的仙女湖。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專題

七星岩(互聯網圖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