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話坊

打造社區長者服務圈

增醫護應對超老齡化

政府計劃打造一個“社區長者服務圈”,並在東區-2增設長者院舍,同時推廣社區護理康復服務的概念。包括透過設立社區健康中心,整合護士、社工、康復師組成的團隊,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務,亦探討提供“家庭簽約護士”模式,為居家長者定期上門護理等。

根據人口預測,二零三六年本澳人口中有接近百份之二十點七年屆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老年人口的年增長率將高於總人口的增長率,澳門有很大機會成為“超老齡”社會。介時老年人口約佔總人口比例約兩成,即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長者。

面對即將來臨的“超老齡化”社會挑戰。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在立法會審議本年度施政方針時表示,政府必須提前採取積極作為。她強調將致力建設優質全面的醫療衛生體系,包括加速完成東區-2衛生站工程、加強公私立醫療機構協作、縮短就診輪候時間及改善住院環境,同時擴充社區醫療資源。

柯嵐指政府將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展開相關工作。老有所養方面,包括從家居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個層面,家居養老是日後會着重家居適老化設計,包括完善到戶及社區支援服務。

社區養老則是在全澳打造十五至二十分鐘的社區長者服務圈,即二十分鐘步程範圍內有一所社區養老機構;展開獨居長者和兩老家庭普查,收集數據資料,為日後做好社區養老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機構養老即長者院舍,政府將在東區-2增設長者院舍,預計增加約一千一百個服務名額,並且在取得社會共識下撥出部份土地用來興建私人院舍。

柯嵐強調,面對老齡化社會考慮的問題已經不是疾病醫治,而是全生命周期護理,因此守護前移和預防慢性病非常重要。下一步將推廣社區護理康復服務的概念,包括透過設立社區健康中心,整合護士、社工、康復師組成的團隊,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務,探討能否提供“家庭簽約護士”模式,為居家的長者定期上門護理服務等,以及培訓健康護養員支援家庭照顧長者等。

除了強化老年專科體系建設,亦要強化家庭醫療體系建設,包括將成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為公私營醫療人員提供相關培訓知識。醫護人員的儲備方面,參考鄰近地區經驗和相關文獻,若要應對二零三五年超老齡化社會,每千人口的比例,醫生應要達到三點五至四,護士為五點五至六,物理治療師零點八至一。但去年本澳醫生每千人口比例只有二點九、護士四點四、物理治療師零點四,因此每年醫生應該需要新增九十至一百二十名、護士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名、物理治療師三十五至五十名。

柯嵐強調這個數字並非說政府需要增聘人手,而是當社會面對超老齡化時需要的人員儲備,至於如何儲備這些醫療人員,亦需要社會共同思考。

柯嵐提到,將推出應用程式偵測長者應用“科技賦能養老”(將數字化養老方法、智慧化軟體平台、高科技護理設備、智能監控系統及智能康復設備等融入養老服務之中)狀況,但目前面對較大的障礙是相關數據不可以跨境。政府將認真思考如何克服問題,希望大灣區數據流動機制對接後可以解決。

 

構建一老一少保障體系

長者服務全面覆蓋各區

加強托兒培訓確保質素

今屆政府的施政方針強調完善社會服務,並加強社會保障,並將集中做好“一老一少”的工作,構建涵蓋生命全周期、覆蓋生活各領域的民生保障體系。社工局局長 韓衛介紹,計劃在“一老”方面建立健全的家居、社區及機構養老體系,並適當調整資源配置,將制訂“家居環境適老化設計及改造指引”,提升居家環境安全;規劃十五至二十分鐘社區長者服務圈,方便長者就近使用設施及服務;以及探討跨區機構養老的可行性等。

社局在短期內將展開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的普查及登記,率先以試驗方式在石排灣、下環區開展。根據統計局的資料,本澳現有約二萬戶獨居長者和兩老家庭,現正與地籍局數據庫結合,整理長者在各區各大廈的分佈狀況,若發生火災等特殊情況,可即時掌握資訊及支援。並在組建資料庫後上樓排查、登記長者身體狀況等,考慮所在區域的特殊情況提供支援。

韓衛表示,隨着長者人口比例上升,服務須同步跟上,長者由六十五歲至逾百歲,橫跨約四十年,不同年齡長者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服務需要多元化。現時全澳有超過四十間不同服務的長者中心,社局正整理中心位置及功能,希望長者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他指經初步檢視認為大部份地區均達到條件。有部份區域較少或非專門服務長者的中心,亦將會增設長者服務,希望達到全面覆蓋。

“一少”方面,全澳托額約七千七百個,社局正研究制訂托兒服務發展方案及考評體系,探討兩歲以下幼兒的托兒服務需要; 考慮到本澳雙職家庭佔大多數,未來會積極研究兩歲以下幼兒的托兒服務需求及相關配套,並加強育兒工作人員培訓,採取更加制度化的外評工作,確保托兒所質素。

另外,為鼓勵生育的育兒津貼已於七月十六日起接受申請,津貼金額為每年度一萬八千元。凡於二零二二年至二零二五年期間出生且持有效的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嬰幼兒,其父母可透過一戶通申請津貼;首日通過一戶通申請的共有七千二百零七宗。

韓衛表示,對於訂定的育兒津貼每月一千五百元的金額,是考慮到育兒家庭重要支出如尿片、奶粉及食物等,參考消委會及各大商號嬰兒用品的費用平均價,評估每週約為九百元至一千三百多元,希望為家庭提供部份經濟支持,鼓勵生育。初步預料受惠對象超過一萬五千名幼兒。他以今年出生幼兒為例,育兒津貼連同出生津貼、現金分享,每名幼兒出生首三年共獲八萬七千元支援。

 

構前瞻彈性教育系統

抵銷少子化帶來影響

根據統計局資料,按歲組分析,去年本澳零至十四歲的少年兒童人口有八萬五千九百人,佔總人口比例為百份之十二點五,而六十五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十萬零二百人,佔總人口比例百份之十四點六。

去年全年本澳新生嬰兒共有三千六百零七名,相比二零一二年“龍年”新生嬰兒七千三百一十五名減少逾一半。在生育率方面,本澳去年總生育率為零點五八,即每一名育齡婦女一生中的總生育人數不到一人,遠低於聯合國報告所指的維持人口規模所需的二點一。根據聯合國報告所指,本澳是二零二四年全球七個生育率少於一的國家或地區之一。

今年第一季新生嬰兒七百五十名,按年減少一百零六名;與去年第四季九百八十七名新生嬰兒比較,今年首季新生嬰兒減少二百三十七名。

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會議上,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指出,面對少子化是要做好生育、養育和教育三個階段。第一是希望與年輕父母分擔育兒的經濟壓力,包括新增育兒津貼、調升出生津貼等。第二是希望做好支援生育、養育的配套措施,包括推出醫學輔助生殖補助計劃,相關計劃試行以來受育齡婦女歡迎,現時訴求主要是探討做的頻次和可以去哪裡做,政府將深入研究,總結經驗後會再相應調整。

發展高質素托兒服務亦是相關工作之一。本澳有很多雙職家庭,社工局持續為托兒所人員提供考取認證的培訓機會,希望日後托兒服務持證上崗,希望透過推行更好的家庭友善政策來應對少子化。社工局近年已經與六家休企聯合推廣家庭友善措施,教青局亦與企業簽訂合作意向開展親職教育,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

柯嵐指出,少子化對教育體系亦會產生一定影響,教青局將啟動一項關於少子化趨勢對澳門教育系統影響的綜合研究,目的是在科學預測並規劃本地教育體系的未來發展。希望透過研究達至三個目的,(一)是穩定教師隊伍、(二)是提升教學質量、(三)是前瞻性建立具彈性的教育系統。並將從六方面來開展研究,包括全面分析教育規模與出生率的關聯性、學生來源結構、師資隊伍規模、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招生不足學校的支援方案以及校園環境改善等關鍵面向,以期實現穩定教師隊伍、提升教學品質及構建具前瞻性彈性教育系統的目標。

對於有議員建議少子化下深化小班教育。當日同時列席的教青局局長龔志明表示,回歸後非高等教育每班由四十五人逐漸降至每班二十五至三十五人。但他強調小班教育並非學生人數越少越好,亦需要顧及群育發展。教局會透過老師轉任等不同措施,支援穩定教師團隊,近三年有三百名老師轉到其它教育階段工作。

龔志明又表示,今年將推出“體育六招”,包括提升學生運動時間至每天至少四十分鐘,並設學生達標工程和小任務;推出學生體育體質的成績表,讓家長一同重視。學校方面,透過資助計劃,讓學校購置體育設備,並透過另一個資助計劃,鼓勵學校在周六日舉辦聯校比賽,發掘學校的空間資源。教局並設活力校園嘉獎計劃,務求全方位推動學生的體育運動的習慣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