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相隔十多年後再次推出土地拍賣,原計劃興建車胎公園的氹仔兩幅土地經公開競投後,僅其中一幅土地收到一份標書,另一幅則無人問津而流標。對於沒有人競投,工務局直言始料不及。政府曾透露會推出四幅土地拍賣,對於今次競投反應冷淡,會否影響後續兩幅土地的拍賣計劃,而無人競投的土地又會否重新公開招標,當局稱需要再作評估。今次政府拍賣土地的結果是不似預期,還是政府錯判形勢,推出得不是時機?
拍賣土地向來不是特區政府的土地政策核心,甚至非重要組成部份。從土地批給這些年發生過大大小小的弊病,可知政府對處理土地態度的“是是旦旦”。回歸以來政府拍賣土地經驗故然之尚淺,雖然拍賣土地可增加庫房收入,但既無實際需要,更因不是奉行高地價政策,所起作用亦有限。特首也曾不諱言關於賣地對庫房收入不要抱太大期望,若僅是為填補一吓因疫情出現的財政赤字,又點會太在意去分析市場需求。
若對比十多年前政府拍賣筷子基兩幅住宅用地,面積約一千七百平方米及不到三千平方米,以當時投得價分別是五億多元及八億多元來計算。今次開投的兩幅土地面積皆為三千多平方米,招標底價約七億元及十一億元,可謂抵食夾大件。當年有三十七個競投者,如今卻無人競爭。多少反映出發展商對樓市現況好壞有保留。事實上,樓市已從熾熱中冷卻,即使樓價企硬,承接力亦大不如前,從投資回報考慮或不是入市的好時機,即使是自住用途,經濟前景及收入等不確定因素也影響購買意欲。在私樓不缺,經屋及夾屋的相繼發展,投資者自不然抱觀望態度。
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