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唐廷樞(四)

成立開平礦務局助建唐胥鐵路

469-01唐廷樞舊照(互聯網圖片)

469-02唐胥鐵路(互聯網圖片)

在招商局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唐廷樞決定創辦中國人自己的保險公司,辦理輪船、貨物保險業務。1875年,唐廷樞組建保險招商局,創辦仁和保險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由國人開設的保險公司。1878年,唐廷樞又創辦了濟和水火險公司。此舉不僅增加了招商局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而且還積累了大量流動資金。到1885年唐廷樞離開招商局時,股本已經達到200萬兩,總資產533萬兩,有船26艘,總噸位2.2萬噸。唐廷樞為招商局打牢了百年長盛不衰的根基。

可在晚清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中國的輪船招商局和北洋艦隊正面臨著嚴重的燃料短缺問題,而國內煤炭生產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無疑給國家的工業和軍事發展帶來了巨大障礙。

1876年11月,時年44歲的唐廷樞受李鴻章委派,肩負起了籌辦開平煤礦的重任。唐廷樞深知,要解決燃料短缺問題,必須在國內找到並開發出高質量的煤礦資源。

為了找到合適的礦址,唐廷樞帶領英國礦師馬利師等人,從天津出發,騎毛驢或步行,深入開平、古冶、鳳山、橋屯一帶進行實地考察。他們不畏艱辛,連續幾日深入小煤井,仔細觀察煤層的貯存形態,並親自帶回煤塊和鐵石樣品,寄給英國著名的化學師施賴禮和戴爾進行化驗。這一系列細緻入微的工作,為後續的煤礦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一年的努力,1877年10月,唐廷樞擬定了《開平礦務局招商章程》十二條,明確規定了開平礦務局專營煤鐵,擬集資80萬兩。他巧妙地運用股份制運作方式,成功籌得白銀100萬兩,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還從外國引進了先進設備,聘請了外國工程師和領工,為煤礦的現代化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1878年7月,開平礦務局正式成立,唐廷樞被任命為總辦。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煤礦的建設和運營中,從勘察礦址、擬定計劃、購買設備、招集資本到正式開採,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確保了煤礦的順利運營。

在他的領導下,開平煤礦的年產量迅速增長,到19世紀末期已達到78萬噸,總資產增長五倍,成為中國第一個採用西法採煤的煤礦。開平煤礦的成功不僅解決了國內用煤問題,還迅速佔領了大半個華北市場,成為北洋水師的重要經濟來源。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我國煤礦開採工藝的系統化發展,在關鍵環節上實現了機器生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的發展。

然而,唐廷樞的視野並未局限在煤礦本身。面對煤炭運輸能力低下、運營成本過高的問題,他大膽提出修築唐山至蘆台的鐵路計劃。儘管遭遇重重阻力,但他堅持不懈,最終於1879年獲得清廷批准,派英國工程師金達督修。

雖然初期因資金不足只修建了唐山至胥各莊段,但這段鐵路仍被譽為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唐胥鐵路的建成,標誌著中國鐵路運輸的新紀元。

然而,初期因朝廷內保守派的反對,鐵路只能用騾馬牽引充當火車頭,被稱為「馬車鐵道」。面對這一困境,唐廷樞再次展現出他的遠見和勇氣。他創辦了唐胥鐵路修理廠(今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前身),並親自主持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龍號」機車。這台機車的上軌運行,徹底改變了中國鐵路運輸的面貌。

儘管遭遇頑固勢力的彈劾和攻擊,但唐廷樞並未退縮。他力謀疏通籌劃,邀請官吏乘坐火車機車牽引的車輛,親自證明機車的效率、安全和可靠。最終,清政府默認了機車的行駛,中國鐵路運輸由此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兵來將擋 水來土掩

469-03李綱畫像(互聯網圖片)

469-04宋徽宗畫像(互聯網圖片)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句出自元·無名氏《大戰邳彤》的成語,意指面對突發情況,需根據實際情形靈活應對,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

在北宋末年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中,這一智慧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尤其是李綱在汴京保衛戰中的英勇表現,更是這一精神的生動寫照。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沈湎於道教,荒廢朝政,導致國力日漸衰微。與此同時,遼朝統治下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115年,女真貴族首領阿骨打(完顏旻)在混同江邊建立了女真奴隸制國家——金。

金國建立後,迅速向遼朝發起進攻,並於公元1125年將其攻滅。隨後,金朝調集大軍南下侵宋,意圖一舉吞併中原。面對金軍的凌厲攻勢,北宋朝廷陷入了混亂。一路由粘罕率領的金軍進攻太原,另一路由斡離不率領的金軍直逼燕京。兩地的宋朝守將或投降或逃跑,汴京(今河南開封)岌岌可危。

此時,整日沈迷於「太平娛樂」的宋徽宗聞訊後驚恐萬分,竟欲棄國南逃。在這緊要關頭,給事中吳敏上奏徽宗,力陳撤退的弊端,並推薦太常少卿李綱主持抗金大局。李綱,字伯紀,原籍福建邵武,後遷居無錫。他深知徽宗無能,早已不抱希望,但在被召見時,仍呈上一紙血書,要求徽宗禪位於太子。

徽宗閱後深受感動,審時度勢之下,決定禪位給太子趙桓,即宋欽宗。欽宗即位後,朝野上下紛紛揭露蔡京、童貫等奸臣的罪行,欽宗迫於壓力,將蔡京等人流放,並任命李綱為兵部侍郎、親征行營使,與知樞密院事吳敏共同主持抗金大局。

然而,朝廷中投降派勢力依然強大,以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為代表,他們建議欽宗棄城逃跑。面對投降派的鼓譟,李綱義正詞嚴地反駁:「陛下如今是一國之主,道君皇帝將國家交給您,您若走了,朝廷誰來做主?」欽宗無言以對,最終在李綱的堅定勸說下,決定整頓兵馬,激勵將士,號召城內百姓軍民同心協力,死守城池,等待援軍。

欽宗任命李綱為右丞相、東京留守,領兵守城。然而,欽宗內心仍存逃跑之念,數日後竟欲再次出走。李綱聞訊後急步趕來,跪在欽宗面前懇請留下抗金。同時,禁衛軍將士也因家人留在京城而反對撤離。欽宗見此陣勢,只得罷免了投降派官員,讓李綱自行決定用兵事宜。李綱迅速調度兵馬,佈置防禦。

京城四壁採用百步兵法防備,每壁用正兵12,000人,編馬步軍前後左右四萬人,中軍8,000人,分置將官統領。他還派前軍守護城外糧倉,並裝備大量守城器械。三日之內,防禦佈局匆匆完成。

斡離不率領的金兵隨即到達東京城下,發起猛烈進攻。李綱指揮若定,以敢死隊2,000人布列城下,用長鈎搭住敵船,投石攻打,並堵塞門道。宋兵趁機斬殺金兵百餘人。夜間,李綱又命兵士縋城而下,殺入金營,斬殺敵人頭目十餘人,兵士百餘人。次日,金兵轉攻北城通天門和景陽門,李綱率神弓手一千多人馳援,一舉擊退敵軍。隨後,金兵又攻陳橋門、衛州門,均被李綱領兵擊退。經過數日激戰,京城終於得以保全。

李綱在汴京保衛戰中的英勇表現,不僅展現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智慧,也說明面臨狀況時,所應該採取的具體對策並付諸行動,如此,方可確保立於不敗之地。無論什麼事情,都要有思想準備,以防患於未然。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說「不打無準備之仗」。

 

中國之最(七十二)

世界最高養豬大樓——湖北鄂州養豬天塔(一)

469_06:「養豬天塔」樓高26層(互聯網圖片)

469_07:每棟大樓年出欄生豬可達60萬頭(互聯網圖片)

在中國湖北省鄂州市郊外的虹橋村,兩座高達26層、總建築面積達80萬平方米的灰色巨塔悄然拔地而起。這並非摩天寫字樓,也不是豪華住宅,而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單體養豬基地——俗稱「養豬天塔」。這個由工業思維催生的農業奇蹟,正在重新定義中國乃至世界的畜牧養殖方式。

項目投資達40億元,每棟大樓年出欄生豬可達60萬頭,雙塔合計年產量將達120萬頭,佔中國年消費總量7億頭的千分之1.7。這一數字看似微小,卻代表著農業生產力的一次重大躍升。

更令人矚目的是,該項目的投資方原本是一家水泥企業——湖北世紀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這家擁有豐富工業經驗的企業,將製造業的精準控制與流程管理理念引入農業,打造出一座前所未有的「垂直農場」。

走進這座「養豬天塔」,猶如進入一個高度自動化的工廠。整棟建築採用類似工業廠房的設計標準,配備高速貨梯,讓豬隻也能像工人一樣「上樓上班」。飼料通過巨型傳送帶直送頂層儲存罐,每日投放量近50萬公斤,形成一套專屬於豬群的物流系統。

中央控制室內,數十塊螢幕實時顯示各樓層的溫度、濕度與飼料投放情況。工作人員穿著無菌服,透過高清攝影機監控全樓運作,被外媒譽為「NASA指揮中心」的養豬版本。

這座大樓的每一層都被細緻劃分為不同功能區,從妊娠母豬、產仔、保育到育肥,豬隻的生命週期在樓層間流轉,宛如一條精密的生產線。這種流水線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每層1.4萬平方米的空間僅需10至12名員工,人均管理豬隻數量高達1,500頭,效率是傳統養殖模式的5倍以上。

不僅如此,智能環控系統確保了豬隻生活的舒適性。地暖將豬舍溫度穩定在20至22攝氏度——這是豬隻最適宜的生長環境。自動沐浴設備定期為豬群清潔,3萬多個智能餵食點根據豬隻體重和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食譜」,大幅減少飼料浪費。

綠色環保也是這座「天塔」的重要亮點。底層設有超大型環保處理中心,日處理污水達4,000噸,經多重淨化後可用於豬舍清洗與農田灌溉。糞污則通過厭氧發酵轉化為沼氣、沼液與沼渣,其中沼氣可用於發電,沼渣成為水泥廠的替代燃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澳門航空史_66

澳門國際機場比原定時間提早完工

469_05:興建中的澳門機場(互聯網圖片)

澳門國際機場興建工程,在設計方案、噪音以及海砂等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後,便迅速進入了緊锣密鼓的建設階段。機場的跑道、引橋以及航運大樓等工程,分别由不同的公司負責承建。

其中,中國港灣建設總公司精心組織了四個工程局,即廣州航道局、一航務工程局、二航務工程局、三航務工程局、四航務工程局;兩個設計院,也就是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以及兩個研究所,天津港灣工程研究所和三航局科研所,共同參與施工建設。針對澳門地形狹小且崎嶇的地理特點,施工方巧妙地在氹仔島和路環島之間打造了一座人工島,此人工島便作為機場跑道和引橋的依托。另一方面,葡萄牙偉龍建築及工務公司澳門分公司與香港西門子公司展開合作,成功承包了機場客運大樓及導航設施等相關工程。

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在獲得澳門政府批准後,經過慎重考量,決定將原計劃的合約數量大幅縮減至三份,並明確各個項目均採用固定最終價格,而非以往浮動不定的價格模式。

合約於1992年9月18日正式簽署,工程完成期限設定為三年,即到1995年8月中旬。為了全力配合工程能夠按時完工,政府對工程的正常程序做出了適當修改,其中包括允許工程可以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運作。在連續數月的時間裡,約400艘船上的近4,000名工人,不分晝夜地辛勤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難。期間,他們經常遭遇惡劣的海況,例如1992年和1993年的颱風季節,給施工帶來極大挑戰。

據CAM披露的數據顯示,工程總計清理污泥超過2,400萬立方米,運送砂石達3,400萬立方米至施工現場。整個工程總值高達2.25億美元,相比原計劃節省了2,500萬美元。

澳門國際機場的人工島佔據了機場總面積的95%,島上精心建造了一條長3,360公尺、寬60公尺的跑道,足以容納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飛機——波音747 – 400。機場剩餘區域則是通過拆除雞頸馬路部分路段而獲得,此部分工程共花費約80億澳門元。

1995年5月,佔地面積達45,000平方米的寬敞機場客運大樓,與停機坪、陸上基建等一併順利完工。1995年6月18日,機場成功進行試飛,4日後,竣工典禮隆重舉行,這標誌著澳門國際機場正式完工,比原計劃的當年八月完工提前了整整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