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唐廷樞(完)

永載史冊的工業巨擘逝世

470-01唐廷樞雕塑(互聯網圖片)

470-02唐山細棉土廠舊照(互聯網圖片)

在晚清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唐廷樞以其卓越的遠見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中國近代工業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不僅推動了軍事工業和民間工業的發展,更親手締造了中國第一家立窯水泥廠——唐山細棉土廠(後稱唐山啟新水泥廠),開啟了中國水泥工業的新紀元。

19世紀中後期,隨著軍事工業和民間工業的蓬勃發展,國內對水泥的需求量急劇增加。然而,當時的中國水泥市場完全被進口產品所壟斷,價格高昂,嚴重制約了國家工業化的進程。

唐廷樞,這位有著深厚工業背景和前瞻視野的實業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歷史機遇。早在主持開平礦務局時,唐廷樞就注意到唐山地區豐富的灰石資源,這種石頭正是製造水泥的理想原料。然而,受限於當時的資金狀況和開平礦務局的初步發展,他的這一構想只能暫時擱置。

但唐廷樞並未放棄,他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反復實驗,甚至邀請英國細棉土化學師施禮達進行驗證,為日後的建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時間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半期,開平礦務局的經營逐漸走上正軌,唐廷樞終於迎來了實現自己工業夢想的時刻。1889年12月,他帶著多年的調研成果和籌股設想,向李鴻章進行了詳細匯報,並成功獲得了籌辦細棉土廠的批准。

在籌備過程中,唐廷樞精心挑選了原料來源,決定採用唐山的灰石和廣東香山的泥土作為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這兩種原料的組合被證明是製造優質水泥的絕佳選擇。在資金籌措上,他巧妙地整合了軍械局、開平礦務局和廣東香山地主的資源,共同出資支持水泥廠的建設。

唐山細棉土廠成立後,唐廷樞聘請了英籍工程師芬奇主管技術工作。在芬奇的主持下,工廠迅速掌握了水泥生產的核心技術,生產出了品質上乘的水泥產品。同時,工廠在成本管理和市場銷售方面也表現出色,日產量近30噸,不僅滿足了軍械所的需求,還大量供應民間市場,打破了進口水泥的壟斷地位。

唐山細棉土廠的成功,只是唐廷樞工業帝國版圖中的一塊重要拼圖。在洋務派官僚企業的平台上,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工業管理經驗,還贏得了政治上的晉升和聲譽的提升。

從同知到道台,他的官職隨著在洋務企業中的貢獻而不斷攀升。除了水泥廠和開平煤礦外,唐廷樞還積極拓展其他工業領域。他創辦了長源泰、長髮兩堆棧及仁和、濟和兩保險公司,開創了中國人自辦保險公司的先河。

此外,他還涉足礦業投資,試辦了熱河承平銀礦、平泉銅礦和遷安鐵廠等項目,雖然部分項目未能取得預期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和對工業發展的執著追求卻值得後人銘記。

然而,天不假年,1892年10月7日,這位工業巨擘在天津逝世,享年六十歲。他的離世不僅是中國工業界的一大損失,也是中外友好合作的一大遺憾。上海《北華捷報》發表文章稱贊他的一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他的貢獻和影響將永載史冊。

唐廷樞的一生,是追求工業夢想、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一生。他不僅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立窯水泥廠,打破了進口水泥的壟斷;還通過一系列工業投資和經營活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他的遠見卓識、勇於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人心齊 泰山移

470-03泰山主峰玉皇頂(互聯網圖片)

470-04愚公移山畫作(互聯網圖片)

「人心齊,泰山移」是一句廣為流傳的中國民間諺語,它以誇張的修辭手法和生動的比喻,強調了團結協作的力量。

「人心齊,泰山移」並無確切的古籍出處或單一作者。它源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對團結力量的深刻體驗,通過口耳相傳逐漸定型,最終成為凝聚集體智慧的經典表達。在《古今賢文·合作篇》:「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此處明確將「人心齊」與「泰山移」並列,並補充「獨腳」「孤掌」的反例,形成完整對仗,可能是諺語較早的書面化記錄。

要說「人心齊,泰山移」必然會想到「愚公移山」的典故。話說在戰國時期,北山腳下住著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愚公,家門正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因山勢阻隔,愚公一家出行需繞行千里,極為不便。為打通道路,愚公召集全家商議:「我們齊心協力鏟平險峰,使道路直通豫南,抵達漢水南岸,如何?」眾人紛紛贊同,唯有其妻擔憂:「以您的體力,連魁父這般小山丘都難以削平,更何況這兩座大山?且挖出的土石如何安置?」眾人商議後決定將土石運往渤海之尾。

次日清晨,愚公率領子孫三人開始鑿石墾壤,用箕畚將土石運往渤海。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七八歲的幼子,也蹦跳著前來相助。寒來暑往,他們一年僅能往返一次。黃河拐彎處的智叟譏笑愚公:「你已年邁體衰,連山上草木都難以撼動,還想移山?」愚公長嘆道:「你思想頑固至極,遠不及寡婦幼子。我雖會死,但子孫無窮無盡;而山不會增高,何愁挖不平?」智叟無言以對。

山神聽聞此事,懼怕愚公持續挖山,便向天帝稟報。天帝被愚公的誠心與毅力感動,派遣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將兩座大山背走,一座置於朔州東部,一座置於雍州南部。自此,冀州南部至漢水南岸,再無高山阻隔。

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此話中移動的是泰山而非其他名山?要知道,泰山在中國文化中的穩固性、威嚴性、五嶽之首的地位,以及通過「移山」這一反常識行為凸顯團結力量的誇張效果。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雖非五嶽最高,但因地處東方(日出之地),被尊為「五嶽之首」「東嶽」。其山勢峻拔、雄偉壯麗,兼具泰山的穩重與華山的險峻,自古有「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譽。

而且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禪祭天的聖地。封禪是古代最高規格的國家祭祀儀式,帝王在泰山之巔築壇祭天(封),在山腳小丘祭地(禪),以宣示「受命於天」、功德卓著。自上古黃帝起,至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六位帝王親臨封禪,泰山因此成為王朝正統性與天命所歸的象徵。清代史家阮元稱「史莫古於泰山」,認為泰山是記錄歷代王朝治亂興亡的「歷史石書」。

因此,通過「移泰山」這一常人認知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運用誇張手法,將團結的力量推向極致。若選擇普通山峰,則無法體現「克服巨大困難」的震撼效果。

 

中國之最(七十二)

世界最高養豬大樓——湖北鄂州養豬天塔(二)

470_06:養豬大樓電梯(互聯網圖片)

470_07:數十塊螢幕實時顯示各樓層的數據(互聯網圖片)

本欄上期提到,養豬大樓採用精準控制的生產流程,智能環控系統維持恆溫恆濕環境,養豬大樓的封閉式管理、中溫乾烘消毒系統、臭氧抑毒技術構成「鐵桶防控」體系,大幅降低疫病傳播風險。

此外,項目還創新性地整合了鄰近水泥廠的餘熱資源,透過熱水循環系統為豬舍供暖,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這種跨產業協同模式,使每頭豬的養殖成本下降150元,每年節省資金高達1.8億元。

空氣品質管理同樣不容忽視。集中通風系統搭配氧化消毒設備,對排放氣體進行過濾處理;飼料配方優化也有效降低了氨氣排放。雖然偶有村民反映炎熱季節仍有異味飄散,但與傳統養豬場相比已顯著改善。甚至有員工笑稱:「現在坐公交車再也沒人嫌我們身上有豬味了。」

這一創新模式的誕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2019年自然資源部與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於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允許養殖設施建設多層建築,為「高樓養豬」掃除了制度障礙。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更進一步提出鼓勵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推動行業向智能化、工業化邁進。

非洲豬瘟疫情的爆發也加速了這一行業的轉型。封閉式管理、中溫乾烘消毒系統與臭氧抑毒技術構成強大的生物安全防護網。即便在2023年曾發生種豬攜帶病毒事件,快速檢測與隔離機制成功阻止疫情擴散,驗證了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的防疫能力。

然而,這項創新模式也引來不少爭議。美國豬肉生產商質疑其生物安全風險,認為一旦疫情爆發,垂直結構可能導致病原體迅速擴散。此外,高昂的建設成本(每平方米投入超過5,000元)與技術門檻,也讓中小企業難以複製。

業界對此持審慎態度。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王祖力指出,需觀察數年生產數據,才能判斷該模式是否具備推廣價值。不過,目前中國已有超過1,000家企業試水樓房養豬,包括牧原股份、新希望等行業龍頭,預示著農業正朝向工業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轉型。

 

澳門航空史_67

澳門國際機場正式運作

470_05:澳門國際機場落成典禮(互聯網圖片)

澳門國際機場的興建工程,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承建公司的全力努力下,進展順利。1995年5月,機場客運大樓、停機坪、陸上基建等項目一併如期完工。1995年6月18日,機場成功進行試飛。4天後,即6月22日,竣工典禮隆重舉行,這標誌著澳門國際機場正式完工,比原計劃的當年8月完工提前了整整兩個月。

澳門國際機場的正式落成典禮,卻在近半年後才舉行。在經過幾個月的內部裝修後,1995年12月8日,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親臨澳門主持儀式,澳門時任總督韋奇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亦出席了此次盛典。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嘉賓、600名記者和300名攝影師也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儀式內容豐富,既有傳統的舞獅表演,又有天主教和佛教的祝福儀式,充分展現了澳門中西文化共融的獨特魅力。而來自葡萄牙和中國學校的1,200名兒童所表演的精彩節目,更是將現場氣氛烘托得十分熱鬧。

蘇亞雷斯在儀式上發言時強調,澳門國際機場「體現了中國和葡萄牙之間的良好諒解」。他認為,這座機場將對澳門地區的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發展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榮毅仁則表示,他相信澳門國際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成,將為澳門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他還指出,澳門國際機場不僅「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有利於主權的和平過渡」。韋奇立也指出,澳門國際機場的建成是「澳門自治在客觀基礎上成為現實的基本條件」。

澳門國際機場第一架起飛的飛機是澳門航空的A321型空中巴士飛機,它載着官方代表團和許多渴望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的乘客,飛往北京。

澳門航空是澳門本地成立的第一家航空公司,於1994年9月13日正式宣告成立。這是一家由中葡澳三地公司共同投資4億元澳門元組建的航空公司,其服務宗旨是:從事運輸旅客、貨物、郵件行李等項空中運輸服務的運營,或任何其他與空中運輸或民用航空有關的活動。

其實,早在澳門航空首次進行商業起飛之前,11月9日,一架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飛機就已降落在澳門國際機場。就在同一天,澳門航空也正式開啟了商業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