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唐國安(五)

唐國安逝世:開拓創新精神長存

475-02唐國安紀念館(互聯網圖片)

 

在1913年的春日裡,清華學校的天空似乎籠罩上了一層不易察覺的陰霾。這一年,對於唐國安而言,是挑戰與奉獻交織的一年,他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清華初期發展的重任,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唐國安,這位自幼接受西方教育、信奉基督教的實幹家,一生致力於教育、外交、新聞工作及社會活動,其成就與影響深遠而廣泛。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讓他長久地駐足於世,春日里他發現自己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三次發病,每一次都如利刃割心,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勉力支撐,將全部精力傾注於清華學校的事務之中。

「一年之間,精力耗於校務者半,耗於款務者半。」作為清華學校的首任校長,他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學風建設、經費籌措,每一項工作都耗費了他大量的心血。幸而,他並非孤軍奮戰,副校長周詒春的得力支持與分擔,成為了他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周詒春,這位在校內同輩中早被唐國安賞識的人才,以其老成練達、學識兼優,成為了唐國安最信賴的夥伴。

面對日益加劇的病情,唐國安沒有選擇退縮,而是以一種超乎常人的勇氣與責任感,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病辭職,薦賢自代。1913年8月21日,他向外務部遞交了「自請免官」的報告,字字句句,透露出他對學校未來的深切關懷與長遠眼光。「查有留美文科碩士周詒春,老成練達,學識兼優,自充任副校長以來,苦心孤詣,勞怨弗辭。若以之升任校長,必能勝任愉快。」這份報告,不僅是對周詒春能力的認可,更是唐國安對清華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

然而,命運弄人,報告還未等來批復,唐國安便因心臟病猝發,於8月22日下午與世長辭,享年僅54歲。他的離世,無疑是對清華學校乃至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大損失。但唐國安的精神與貢獻,卻如同璀璨星辰,永遠閃耀在清華的歷史長河中。

唐國安的一生,是開拓與創新的一生。他參與主持了前三批庚款留學生的考試選拔工作,並親率第一批學生赴美,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輸送了大量寶貴人才。梅貽琦、竺可楨、胡適、蔣夢麟、趙元任等後來名冠天下的學者,均出自他的門下。此外,他還比較完整地引入了西方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學制與招生,為清華的草創時期儲備了師資,被譽為「從美國移來了一所大學」。

晚年,唐國安主持游美學務工作和清華學校工作,使得容閎倡導而後中斷近30年的留美教育事業得以恢復,開創了20世紀前半葉中國留美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他的工作,被台灣學者林子勳贊譽為「無疑從事容閎教育計劃之復活和延續」。作為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業的承前啓後人,唐國安在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促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唐國安去世後,清華學校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前來弔唁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外國友人。美國代理公使、美國駐汕頭領事、青年會代表以及學校教職工代表均躬身臨吊,表達了對這位教育先驅的深切哀悼與敬意。大總統袁世凱也派了代表前來致祭,足見唐國安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力與地位。

為緬懷唐國安的建校業績,清華學校特鑄造了一塊銅紀念牌,懸掛在工字廳入門東正壁上。這塊紀念牌,不僅是對唐國安個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後世的一種激勵與鞭策。

(完)

 

中國之最(七十四)

中國最大地下核工廠—重慶816地下核工程(二)

475_06:重慶816地下核工廠的中央控制室(互聯網圖片)

475_07:816工程主洞(互聯網圖片)

 

四、核反應堆設計:科技與安全的極致追求

816工程的核心是一座自主研發的石墨水冷熱中子反應堆,設計年產200公斤鈈-239,是當時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重要支撐設施。該反應堆採用當時最先進的萃取法工藝,通過2001個工藝管進行核裂變反應,產生的中子與能量經由直徑僅7厘米的小孔傳遞至「反應堆鍋底」,經過一年以上的冷卻處理後生成核武器的核心材料。

中央控制室的設備觸點以純金製作,插孔採用純銀工藝,即便歷經半個世紀仍光澤如新,體現了中國核工業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工程中還設計了多項安全措施,例如緊急逃生門由6厘米厚的實心鋼板打造,可在30秒內完成換料操作;廢水處理系統則能將放射性廢水濃縮至安全標準後排入烏江。

這座核反應堆不僅技術先進,更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安全性與隱蔽性,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安全的核設施之一。

五、時代變遷:從核工程到文旅景區

1984年,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與國家戰略調整,816工程在完成85%建築工程、65%安裝工程後被停建。數萬建設者離開深山,轉戰民用領域。2002年,國防科工委正式解密這項工程,這座塵封多年的「地下長城」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轉型之路充滿挑戰與創新。原核工業部隊成員創辦了重慶建峰工業集團,利用原有技術設備發展化肥與化工產業,如今已形成年產百萬噸化工產品的規模。2010年,核反應堆主體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全國首個以核工程為主題的4A級景區。

如今,遊客可以參觀「永遠的工程兵」展廳,透過復原場景與實物陳列,感受建設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的奉獻精神。夜間的光影秀《洞見816》則以聲光電技術再現當年施工場景,讓歷史記憶煥發新生。

六、文化與精神:民族精神的象徵

816工程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地下建築,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民族精神的縮影。建設者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攻克了130多項技術難題,獲得了國家科學大會集體獎。工程兵54師的英勇事蹟直到2017年才被央視首次披露,他們用青春鑄就的「無名英雄」精神,成為三線建設時期最動人的註腳。

如今,816工程已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與「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每年吸引超過25萬人次參觀。涪陵政府更以其為核心打造「816小鎮」,將舊廠房改造為軍工陳列館、書院與民宿,形成「核工業體驗+鄉村振興」的獨特文旅模式。這座曾經的保密工程,正以嶄新姿態詮釋著「鑄劍為犁」的時代內涵。

七、參訪指南:走進歷史的深處

如果你有機會親臨這座歷史遺產,以下是一些實用資訊:

開放時間:夏季9:00–17:00;冬季9:00–16:30(夜場至21:00)

門票資訊:成人票65元,含景區交通;聯票可暢遊武陵山大裂谷

交通路線:從重慶主城經沿江高速約2小時即可抵達,涪陵北站設有免費旅遊直通車

參觀重點:

101工號核反應堆大廳:感受20層樓高的地下空間震撼

中央控制室:近距離觀察純金觸點設備

9號引水洞:體驗3公里長的地下輸水系統

816地下核工程猶如一部立體的歷史教科書,記錄著中國在極端困境中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從冷戰時期的戰略防禦要塞,到今日的文旅融合典範,這座「地下長城」不僅是技術的奇蹟,更是一個民族在風雨如晦中砥礪前行的精神象徵。

當我們走進這座龐大的地下空間,撫摸著滄桑的牆壁,不僅是在緬懷過往,更是在銘記那份「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熾熱情懷。三線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芒,而816工程,正是這份精神最真實的寫照。

 

不識廬山真面目

475-04廬山(互聯網圖片)

 

「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千古名句,講的是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後來形容由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尚不全面,故不識事物其真正本質。

相傳,周武王時期,有位名叫匡俗的高人選擇在廬山上結廬而居,他的幾間茅屋被稱為「匡廬」。匡俗隱居於此,與雲霧為伴,過著超脫世俗的生活。世人因雲霧遮蔽,始終無法窺見廬山的全貌,正如無法洞悉匡俗那超然物外的心境一般。廬山之名,由此與這位高人的傳奇故事緊密相連,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超凡的色彩。

廬山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神秘莫測的雲霧,更在於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不朽詩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登上廬山,對香爐峰的瀑布情有獨鍾,他揮毫潑墨,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將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推向了極致,使之成為後世文人墨客爭相探訪的「網紅打卡地」。而白居易在被貶江州司馬期間,於廬山腳下建草堂,種花品茶,吟詩作對,留下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佳句,揭示了廬山春天獨特的自然奇觀,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敏銳捕捉和深刻感悟。

然而,真正讓廬山之名超越自然景觀,成為哲學思考象徵的,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次遊覽經歷。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謫至黃州,後在調任汝州的途中路過廬山。廬山秀麗險峻的風景聞名已久,蘇軾決定親自登臨觀賞。

在十餘天的遊覽中,他幾乎踏遍了廬山的每一個角落,從山南到山北,從山下到山上,目睹了廬山千姿百態的景色。但連續幾日,他都感覺廬山的樣子變幻莫測,難以看清其真正的全貌。

一日,蘇軾來到西林寺,站在寺壁前遠眺群山。眼前的山峰時而被雲霧遮蔽,時而顯露崢嶸,這讓他突然有所感悟:自己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整體面貌,正是因為一直身處山中,視野被眼前的一峰一壑所局限。正如觀賞一幅畫,離得太近只能看到筆墨的細節,退後幾步才能看清整幅畫的佈局和意境。

於是,蘇軾提筆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前兩句生動描繪了廬山千姿百態的風景,後兩句則巧妙地將感官體驗與哲理思考相結合,揭示了由於人們所處地位和看問題出發點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具有片面性。要真正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的束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千古名句,不僅是對廬山美景的描繪,更是對人生認知的一種深刻反思,提醒我們在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時,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超越自我局限,以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

 

澳門航空史_72

澳門國際機場擴建階段成果

475_05: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進行中

 

澳門國際機場大規模擴建,是應對旅遊增長等需求的戰略之舉,從規劃到動工籌備超十年。2010年啟動《整體發展規劃》編制,2016年獲特區政府批准。此後經審批、論證,2022年獲中央批覆填海。2024年11月動工。籌備中部分先期項目已完成,如停機坪擴建、貨運站升級。

貨運站設施升級方面,澳門國際機場緊緊圍繞提升貨運處理能力展開。隨著澳門物流業的發展,對貨物運輸的時效性和安全性要求不斷提高,原有的貨運設施已難以適應。為此,機場引入了先進的貨物處理設備,其中自動化貨物分揀系統的安裝尤為關鍵。該系統能夠快速、準確地對不同目的地、不同類型的貨物進行分類和處理,大幅縮短了貨物的周轉時間,同時降低了人為操作的誤差率,提升了貨運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這不僅滿足了澳門本地物流業對航空貨運的需求,也增強了機場在區域貨運市場中的競爭力,為吸引更多高附加值貨物運輸業務奠定了基礎。

正在進行的擴建工程主要有飛行區擴建和航站樓升級改造。飛行區擴建是當前工程的重點,主要通過填海方式開發現有跑道、滑行道、飛機停泊區之間的三角形區域,以增加機場的用地空間。工程計劃興建第三條滑行道,並延長與跑道平行的另一條滑行道,這一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適應大型客機的起降需求,尤其是世界最大客機A380。滑行道數量的增加和長度的延長,能夠有效提高飛機起降的效率,減少航班在地面的等待時間,提升機場的航班處理能力。在施工過程中,機場充分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嚴格控制填海材料的質量和來源,加強對周邊海洋生態的實時監測等,以盡可能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實現發展與環保的平衡。

航站樓升級改造則聚焦於提升旅客的出行體驗。工程包括航站樓的擴建和內部裝修升級兩部分,擴建部分將增加候機區、商業區和服務設施的面積,為旅客提供更為寬敞、舒適的空間。內部裝修引入現代化設計理念,注重人性化和功能化,例如增加了更多的充電設施,確保旅客在候機過程中能夠隨時為電子設備充電;實現高速Wi-Fi全覆蓋,滿足旅客上網需求。同時,為了提高通關效率,機場引入了智能化的通關系統,通過先進的識別技術和自助設備,減少旅客的通關等待時間,讓整個出行過程更加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