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話坊

 

入戶宣教減低雙熱風險

向外僱聚集地加強宣傳

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雙熱)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及鄰近城市爆發,澳門亦錄得本地個案。為增強居民防蚊意識,在社會文化司長辦協調下,衛生局於周日(三日)聯同多個部門舉行“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行動,針對舊式樓宇住戶宣傳,以減低“雙熱”的風險。

“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是覆蓋全澳的“社區聯合大行動”,亦是首次採用“入戶宣教”的形式,重點針對舊式樓宇為居民示範識別和清理:花盆底碟、空調托盤等家居常見的隱蔽積水。讓衛生局的“防蚊工作”,能走進“家家戶戶”。

衛生局表示,在控制傳染病源方面,衛生局與國家、廣東省及大灣區的衛生部門保持聯繫,控制輸入性傳染源,同時在本地動員各個醫療機構前線人員,達到及早識別和治療病人的目的,防止疾病在社區擴散;切斷傳播途徑方面。衛生局亦與勞工局、公共建設局、土地工務局組成“跨部門工作組”,全面加強建築工地的防蚊和滅蚊措施。

另外,為防範基孔肯亞熱在本澳傳播,衛生局持續加強各項防蚊滅蚊及宣傳教育工作,包括舉行醫務界聯合應對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工作會議,加強業界對蚊媒傳播疾病防控措施的了解;持續與各部門及社團緊密合作,加強監測及宣傳防控等工作。衛生局在上周聯同市政署、澳門越南同鄉聯誼會和俾度莉關注印尼移工組織等人員,於較多外僱聚集的三盞燈圓形地一帶舉行社區外僱“防蚊”健康教育和宣傳工作。工作人員分享防蚊經驗,有效提升參與者對清除積水、預防白紋伊蚊叮咬等的認識。衛生局強調,基孔肯雅熱是通過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人傳播,不會人傳人,清除蚊孳生源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根據衛生局資料顯示,澳門於二零一三年及二零一九年分別錄得兩例及三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個案,均來自東南亞國家,沒有重症或死亡病例,多年來未有其它個案;至今年七月中及八月初陸續發現六宗輸入性及兩宗本地個案。

基孔肯雅熱又稱屈公病,是一種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兩至十二日,通常三至八日發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關節痛。其它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多為輕症並持續數日。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嚴重到影響個人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對症治療為主,沒有預防疫苗。

 

本地出現基孔肯雅熱

跨部門聯手防控應對

衛生局在本月二日再接獲一例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經調查確認與早前內地通報在新城A區工作人員有關聯,病例在本澳確診,列為本澳第二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衛生局在本月一日接獲一宗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列為本澳第一例。患者為三十四歲男性本澳居民,亦同在新城A區地盤工作。

衛生局表示,為應對目前本澳及鄰近地區基孔肯雅熱個案明顯增多的形勢,衛生局聯同市政署與社區衛生委員會的政府部門、學校、院舍、社區服務機構代表等召開聯合會議,共商蚊媒傳染病防控策略及相關工作。會議聚焦跨部門合作與社區聯動,旨在整合各方力量,構建跨部門、跨機構、全民動員的防控網絡,共同做好應對蚊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為居民健康築起堅固防線。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本澳現正處於防控的關鍵時期,希望透過今次會議與會各代表互動交流,收集關於滅蚊及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意見及建議。他指出,社區衛生委員會作為社區服務的前沿力量,為防控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協助組織社區大眾居民,透過深入居民生活區域,動員居民積極參與積水清理和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推廣社區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居民對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的認知和防蚊意識,有助形成全民參與防控工作的良好氛圍。

市政署環境衛生及執照廳廳長馮惠星指出,市政署自七月起已加大對轄下市政設施的滅蚊力度,頻次由一個月兩次增加至三次,並強調杜絕蚊患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清除孳生源為主、化學滅蚊為輔,呼籲居民定期清理家居及工作地點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

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醫生殷琪琪向與會者介紹應對蚊媒傳染病防控工作,強調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均通過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人而傳播,清除孳生源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呼籲居民注意加強清除積水杜絕蚊蟲孳生。

此外,本澳亦已進入蚊媒傳播疾病的風險季節,再次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輕心,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包括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點和家居周圍環境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家中可使用紗窗、蚊帳或開冷氣等措施,減少被蚊叮咬機會;防止戶外蚊子“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驅蚊劑,防止被蚊叮咬。

與會代表在會上積極發言,針對加強對公共地方、衛生黑點的監督管理、加強積水及孳生源清除、滅蚊及相關防控工作等提出多項意見及建議。

 

現階段以防滅蚊為重點

自我健康管理暫不採用

廣東省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持續上升,新增的病例以佛山佔最多,佛山病例累計已超過六千宗。佛山市於七月二十九日宣佈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響應。福建省福州疾控亦發出健康提示,指曾到國外流行地區以及廣東佛山等高風險地區的人員,要進行十四日自我健康監測。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昨日表示,居民外遊期間及回澳後十四日內都應該使用蚊怕水及做好防蚊工作,如出現病徵應盡早求醫。現階段衛生局工作以防蚊及滅蚊為主,目前未有大規模檢測計劃,亦不會參考內地部份地區要求曾到高發地點人士自我健康管理的做法。

羅奕龍表示,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主要靠蚊傳播,因此減低白紋伊蚊在社區及家居的密度是工作的重點,多個部門都進行大量工作,針對地盤滅蚊。居民亦應留意家居亦可能是滋生源,如花盆底、冷氣內機底等積水都可能令蚊滋生,做好社區的防蚊工作,便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雙熱”的傳播。

他指出,今年七月全澳誘蚊產卵指數為六十六,情況與去年相若,處於正常水平,每年的四至十月澳門雨水較多,蚊蟲較易滋生,希望透過逐家逐戶的宣傳,讓居民能夠掌握更多防蚊知識,做好“防蚊三招”同時避免在清晨或傍晚在多蚊地方活動,共同做好防蚊工作。

至於防控工作方面,羅奕龍指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防控手段,“雙熱”以蚊作為傳播媒介,並非人傳人的呼吸道傳播,因此防控工作以防蚊滅蚊為主軸,透過滅蚊工作和宣傳阻截,現階段不考慮大規模檢測,亦不會參考內地部份地區的自我健康管理做法。不過暑假期間居民外遊機會增多,除了旅行期間要做好防蚊外,回澳十四日內亦要防蚊,因為部份人士感染後病徵不明顯,若回澳後被蚊叮咬便有機會在社區傳播,如出現發燒、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衛生局亦與不同醫療機構聯繫,要求對發燒病人,特別是沒有呼吸道感染情況的發燒進行免費檢測,居民就診時亦應主動交代旅遊史,配合做好“雙熱”防控工作。

羅奕龍指出,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在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鄰近城市出現疫情,並對澳門構成相當大威脅,加上近日澳門天氣炎熱和連場大雨,非常適合“白紋伊蚊”繁殖,本澳疾病傳播風險明顯上升。衛生局一至七月在全澳一百四十個衛生黑點及其它地方,開展一千四百多次化學滅蚊;將與市諮委和社諮委巡視全澳各區,共同發現和解決社區衛生問題。

另外,澳門暫時發現兩宗基孔肯雅熱個案,衛生局接獲廣東省衛生部門通報,指新城A區地盤出現多例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且患者均為該地盤工作人員,不排除地盤內已出現傳播。因此衛局即時透過公共建設局要求涉事地盤全面停工整頓,並對該地盤開展全面積水及孳生源排查,同時督促場所負責人落實積水清理、加強蚊媒管理及滅蚊工作。涉事地盤於七月三十日已經停工整頓,待覆查環境改善才可復工。

地盤聯合防控小組成員聯同A區各承建商,每日對區內地盤展開積水和孳生源巡查工作,重點視察涉事地盤及鄰近地盤的防控工作執行情況;在現場提供滅蚊技術指導與反饋,確保各項防蚊滅蚊措施落實執行。

羅奕龍表示,兩個案患者均在同一地盤工作,目前有關地盤已加強化學滅蚊及清理積水,但因近期雨水較多只能夠盡量去做,直至傳播風險降低時才能夠復工,現階段仍要進行更多清理積水及滅蚊工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