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明年首季動工
原運動場正常運作
市民運動公園的第一區工程在八月中旬開標,公共建設局共收到十七份標書,標價介乎十二億七千多萬至十三億六千多萬元。預計於明年首季動工,總工期最長一千零一十四個工作日。 第一區工程爭取於二零二九年完工並移交相關部門,期望同年具條件開放。第一區工程施工期間,原址的運動場及蓮峰體育中心維持正常運作,不受影響。市民運動公園地段面積四萬零四百二十五平方米,工程將分兩區建造,首區工程包括拆卸工程範圍內原有建築物,興建一至三號館及地庫停車場,以及北面行人天橋接駁逸麗花園等;第一區的地庫公共停車場將提供六十九個輕型汽車車位及一百六十六個電單車車位。
公建局表示,現有的電信機樓房維持正常運作,直至新機房建成營運才會拆卸。施工期間維持毗鄰原址運動場及蓮峰體育中心正常運作。按照輕軌延伸市民運動公園站可行性研究,市民運動公園已預留輕軌站出入口及接駁位等建築空間,在靠近一號館外預留位置用作站點設置。
市民運動公園按主要功能設有一至三號館、兒童館、戶外田徑場及地庫停車場。各場館提供游泳池、滑板場、攀岩場及各種球類運動設施等;戶外田徑場設有標準足球場、田徑跑道、跳高和跳遠設施等。
行政長官岑浩輝在六月份曾到北區視察,並到原逸園狗場聽取興建市民運動公園的規劃。岑浩輝表示,實地了解及聽取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介紹相關的重整規劃和工作進度。關於原狗場地段興建市民運動公園計劃及周邊交通配套,岑浩輝指北區人口較密集,體育設施不足,原狗場地段約四萬平方米,將維持二零二三年的計劃,分兩個區域、兩個階段發展市民運動公園。
他指輕軌東線的南北段推進順利,目前正規劃輕軌東線西延青茂口岸,並研究青茂延伸兩條線路分別往筷子基、市民運動公園外圍,由於輕軌東線靠近人口密集區域,相信建成延伸線後對交通的幫助較大,方便出入青茂口岸,周邊交通路網是綜合立體性統一規劃。
譚偉文補充,市民運動公園第二期會在球場地下建設提供四百多個車位的大型停車場,滿足該區需求,會因應停車場出入口調整交通路網,並會研究輕軌東線的延長線在青茂分支後,其中一段是市民運動公園站,相信對交通有正面幫助。
譚偉文表示,計劃在周邊興建兩座行人天橋作為市民運動公園的配套,第一期會在盲人重建中心後面建行人天橋接駁至逸麗花園。另一座行人天橋會接駁至嘉應花園,在青洲大馬路、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形成立體交通。市民運動公園第二期兒童館計劃連通麗都行人天橋,並一併優化麗都行人天橋配套,包括增建升降機等。

狗場規劃為運動公園
讓民與休閒融為一體
原逸園狗場及蓮峰體育中心地段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上屆政府在二零二三年公佈將透過整體規劃設計,改建為集運動、遊戲、親子、社區活動、休閒文化等多元複合的市民運動公園,總建築面積約七萬四千平方米,把運動與居民日常休閒融為一體,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發展。
市民運動公園的定位有別於專業場地,而是讓區內居民運動休閒,充份考慮區內人口密度和偏好而設計,並優化周邊交通。公園按功能分為三幢主體建築、一個標準田徑場,以及立體步行及休憩系統、多個城市小廣場。主體建築物分別為一、二號館、三號館、兒童館及戶外田徑場。
一號館樓高四層,計劃設游泳池及嬉水池、籃球場、緩跑徑及兒童單車徑等。二號館樓高六層,計劃設滑板場、乒乓球場、攀岩場、排球場,以及兩層羽毛球場等。三號館樓高七層,計劃設五人足球場、兩層多功能廳、多功能活動室及戶外活動空間等。
兒童館樓高四層,集中兒童活動需求。考慮到遊玩空間的遮陽及場地空間需求,及全天候仍能使用。兒童活動中心底層室內空間為展覽區,一樓為創意教學區,二樓為室內遊玩區,戶外以無障礙平台連接至市民運動公園至二號館的平台。三樓為閱覽區,設有室內外閱覽區,提供豐富閱讀體驗。
戶外田徑場設有八條標準的田徑跑道,跳高和跳遠等設施,田徑場中央為標準的人造草足球場。
立體步行及休憩系統以連廊、天橋系統串連,形成一個漫步網絡,連接項目最北端至最南端,增加運動公園整體遊玩性及趣味性,同時散落於各處的休憩及活動空間亦能分流,提供不同人群的活動空間場所。另設有單車徑、緩跑徑及林蔭大道等,提供予市民更多元化的運動和遊玩選擇。
交通規劃上,項目將進行周邊區域的交通優化,包括與周邊社區的交通連接,考慮未來的人流量,項目將改善現有步行系統,例如改善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與白朗古將軍大馬路交界行人天橋的無障礙條件及落腳點,使行人天橋和項目實現更有機的結合;在白朗古將軍大馬路與青洲大馬路交界興建新的行人天橋,優化青洲區及筷子基區居民通往市民運動公園的步行易達性。與此同時,將對青洲大馬路及白朗古將軍大馬路進行改善優化,而周邊的巴士站亦會重新規劃。
二零一五年當時政府宣佈”藍天工程”計劃,透過計劃在原狗場用地利用十五到二十年時間為本澳學校提供充裕的辦學空間,告別在裙樓辦學的困境。但在二零二一年底,政府表示原逸園狗場用地會向北區運動公園方向設計。當時政府指出,狗場學校用地規劃僅容納到四所學校且只有八千平方米,而新城A區將為學校提供更大更好空間。
A區的教育設施用地主要位於該區的中北部及中部西側一帶,結合鄰近的康體設施打造成“學校村”,可提供約一萬三千個中小幼,包括特殊教育的非高等教育學額。“學校村”通過輕軌線路、地下通道、步行道與A區的其它區域緊密連接,以滿足適齡學童上下課的需求。


“逸園”二零一八停辦遷離
五百多隻格力犬全被領養
二零一六年博監局正式通知“澳門逸園賽狗股份有限公司”,必須不遲於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日遷離狗場,並決定是否停辦賽狗活動,如續辦則需另覓新址,並改善對格力犬飼養條件及比賽的安排,以及遷至符合城巿規劃,特別是不影響民居的地方。在過渡期內博監局與狗會保持恆常溝通,以關注格力犬的去向及員工的安排等事宜。
狗會曾經向特區政府申請延長及修改賽狗專營批給合同,但政府經綜合研究、評估及分析後,考慮到世界各地對保護動物意識日益提升,本澳居民對競賽犬保護的關注,且特區政府認為轉播賽狗和愛護動物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同時對推動澳門經濟發展未能起到積極作用,而狗會亦一直未能交代妥善安置格力犬的問題,因此特區政府否決狗會申請延長及修改賽狗專營批給合同、以及否決狗會延長使用狗場的申請,並重申狗會須於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日遷離狗場現址。
逸園狗會的工作人員於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日開始遷離,當日博監局聯同多個部門在逸園公司代表見證下,點算並接收狗會,包括建築物、設施和設備等,整個過程順利完成。
賽狗終止的翌日,前民署採取措施臨時照顧逸園遺棄於狗房內的五百多隻格力犬。前民署為應對是次情況已作預先安排,並聯絡本澳動物保護團體,組織義工進場協助照顧格力犬。
逸園的賽狗專營批給合同被終止後,曾聯同愛護動物協會提出,租用氹仔北安一地段成立“格力犬國際領養中心”,作為臨時安置格力犬所用。但因安置場地未符合要求。事件擾攘期間,政府公佈逸園的格力犬臨時安置設施不符合政府要求,不具條件領回格力犬,被前民署按遺棄動物檢控,對逸園啟動遺棄動物聽證程序,五百多隻格力犬由前民署臨時照顧,並由愛護動物協會開始協助辦理領養程序。
逸園狗場的經營合約於二零一八年七月屆滿後,五百多隻格力犬隨後由當時的前民署接手照顧。當局在愛協的安排下,於二零一八年九月起陸續安排格力犬的領養工作。
最後一批格力犬於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被送往美國領養,市政署安排五輛車經港珠澳大橋將格力犬運往香港機場,送到美國領養團體後,再由團體交給領養家庭。五百多隻格力犬全數遷出逸園狗場後,格力犬的安置問題便告一段落;市政署隨後會把場地交給財政局,再交給規劃部門進行規劃工作。
澳門的賽狗活動最初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港澳商人合辦,六十年代開始由逸園營辦。逸園賽狗場是亞洲最後一個賽狗場,於二零一八年六月三十日舉辦了最後一場賽事,並須於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前遷離原址,超過八十四年歷史的澳門賽狗活動正式劃上句號;逸園賽狗更曾被時代雜誌網站選為二十五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