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話坊

面對“風王”樺加沙

政府超前部署戒備

被指是今年西北太平洋最強“風王”“樺加沙”於九月下旬“橫掃”珠三角,由於預料有機會出現與“天鴿”和“山竹”相若的風暴潮,政府提早作出戒備,嚴陣以待。在暴風來襲前,並多次呼籲市民要立即做好防災準備。警察總局民防行動中心更作出“預告”,指低窪地區有可能發生停水、停電情況,呼籲市民要提前儲備足夠三日飲用的瓶裝水、生活用水,以及容易保存的食品;亦應準備好常用藥品、急救包、手電筒、移動電源及收音機等物資,並要留意疏散撤離路線及避險訊息。

氣象局在二十二日懸掛一號風球,行政長官岑浩輝隨即在民防行動中心召開特別會議,與多名主要官員部署應對 “樺加沙”的系列工作,並指示需要全面動員,聯同民間力量,應對風暴及事後復常的全面部署;岑浩輝並在當日下午分別到不同低窪地區及撤離區域視察,了解應急部署,協調落實各項防災工作。

警察總局民防行動中心呼籲立即落實防範措施。在警察總局統籌下,司警派出撤離小隊前往所負責的撤離區域C區(包括十六浦延伸至安仿西街,再向東移至新口岸區一帶)排查及宣傳,加強向商戶居民宣傳防風防水浸等應急避險的防範工作及疏散撤離的注意事項。教青局亦在同日宣佈中學、小學、幼兒及特殊教育一連兩日全日停課,各高等院校參照執行。

氣象局在二十三日懸掛三號風球,並發出橙色風暴潮警告,澳門隨即進入即時預防狀態。十七個避險中心和四個集合點全面開放,多個撤離部門當日下午展開“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低窪地區警報系統發出撤離預警。整個撤離行動順利進行,在當日下午五時改懸八號風球時,已經超過七千九百多戶,二千四百三十九人撤離低窪地區。“樺加沙”襲澳期間,多處低窪地區因水浸而暫停供電,約有一萬六千戶受影響。

隨著“樺加沙”遠離,氣象局於二十四日晚上十時改發三號風球,按照行政長官批示,終止即時預防狀態。是次風球一共歷時三十小時。

保安司司長、聯合行動指揮官黃少澤(國務院已宣佈自十月十六日起任命為行政法務司司長)進行總結時表示,各範疇在行政長官的領導下,齊心合力,提前做好各項預警及應對部署。儘管本澳遭受十二級颶風吹襲,並出現大面積的嚴重水浸,期間並未釀成重大事故,亦在短時間內讓社會基本復常。認為是次應對“樺加沙”的工作充份體現了“由政府主導,社區多元參與,市民積極配合”的現代民防工作模式。期望社會各界繼續齊心合力,全民共同築窂社會的安全防線,使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對本澳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

黄少澤聽取民防架構成員應對“樺加沙”的工作匯報

 

天鴿後強化民防體系

成功減樺加沙襲損失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澳,政府超前作出部署。在“風王”仍未到達前,市政署已聯同兩南公司啟動鮮活食品保供應急預案,確保市民在風前購買鮮活食品的基本需求。政府首次在颱風期間呼籲市民儲備三日糧水,教青局亦是首次在三號風球下宣佈全澳所有學校停課。撤離部門在水浸開始前,已展開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撤離二千四百多人,政府的行動令在颱風中的損失盡量減低。

政府的部署行動是沿自二零一七年颱風“天鴿”風災之後。在二零一八年四月底政府舉行了首次代號“水晶魚”的颱風演習,模擬本澳受到超強颱風正面吹襲,加上氣象局發出黑色風暴潮預警、且適逢天文大潮,出現“雙潮疊加”的極端惡劣天氣,藉此測試「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及「應急指揮應用平台」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檢視及強化民防架構成員的應急管理聯動能力,演習隨後在每年進行,以提升民防應急體系的能力。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颱風“天鴿”襲澳,對澳門造成嚴重破壞。當日上午十一時許風暴潮迅速出現,其中下環、內港、沙梨頭等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海水倒灌。大量海水迅速湧上路面,不少行駛中的車輛被水淹過,由於水位不斷上升,駕駛者被逼棄車逃生。停泊路旁的車輛更是無一倖免被水浸至車頂,多個停車場更被“淹沒”。

全澳大部份地區在十號風球期間陸續斷水斷電,到“天鴿”離去後,全澳大部份水、電力仍未恢復,斷水斷電的情況延至多日。受到斷水影響,不少市民到超市搶購食水乾糧,全澳大部份超市的樽裝水在“天鴿”襲澳翌日(二十四日)早上已經賣光。各區出現到街道消防喉排隊“擔水”的人龍。市民自帶水桶、水樽及水盆等,到各區大廈地下的消防喉輪候取水。

不少店舖食肆受到水浸或斷水斷電影響無法營業。受“天鴿”破壞最嚴重的內港區,商戶忙於清理善後。商舖受水浸影響,貨品食物被浸,但無奈該區因全面斷水無法清潔;加上貨物受水浸後腐爛,該區大部份地方傳出惡臭,街道上滿目瘡痍。

內港等低窪地區在風災後大量廢物堆積如山,商戶將垃圾搬出街外亦無人清理。解放軍駐澳部隊經澳門特區政府請求,在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下,部隊在八月二十五日上午由運兵車送到內港十六浦前集合,列隊操入十月初五街協助清理垃圾。部隊亦分成多路開進新馬路、下環街及氹仔等地。駐澳部隊清理累計面積約一百零七點六萬平方米,街道總長約十二點零五萬米,截鋸拉運樹木約六百八十棵,運送垃圾約七百餘車,部隊於三日後完成行動返回駐地;成為回歸後解放軍駐澳部隊首次離開駐地的行動。

“天鴿”襲澳期間奪去十條人命,受傷人數逾二百。天災後三日各政府部門下半旗誌哀。當局隨後就“天鴿”對澳門造成的經濟損失作出評估,總經濟損失達一百二十五億四千五百萬元。

保安部門協助低窪地區人士撤離
水浸前當局已經撤離二千四百多人

 

四十部門組成支援隊

逾千公僕助風後清理

政府動員超過四十個部門、一千一百多名公務員組成的一百一十多隊公共部門風後支援隊,在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澳後到各區參與善後清理工作,聯同保安部隊及保安部門、十三個社區民防聯絡機制成員、民防志願者,以及社團志願者等,清理社區環境,協助居民商戶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樺加沙” 襲澳前,政府考慮到有可能對澳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於是組織來自行政、立法、司法四十個部門的公務人員,組成風後支援隊,並提前規劃不同部門負責善後的區域,明確分工,為風後隨時投入支援工作做好準備。各部門於颱風來臨前已獲分發各種物資,以便風後能立即啟動善後工作。

在九月二十五日“樺加沙”橫掃本澳後的上午,來自不同部門的支援隊分別抵達全澳各區的街頭巷尾、公園和休憩區開展清理工作,隊員分工合作,清掃垃圾、移走遺留在街道的樹枝和各類生活垃圾。民間志願團體及社團亦分區展開社區清理。隊伍協助清理街道垃圾、移置小型障礙物,加快風後清理工作,恢復整潔的社區環境。

市政署亦動員人力及設備,協調清潔專營公司通宵進行清理垃圾工作,以盡快恢復市容。在八號風球除下後,署方派出二十六部垃圾車及十六部壓縮桶吊運車進行垃圾清運工作,收集的垃圾量接近七百噸,收集量比平日多逾七成。澳門清潔專營公司表示,“樺加沙”為本澳帶來一定水浸影響,但得益於政府事前充份的準備與宣傳引導,整體損失較前兩次颱風顯著降低。風後該公司全力清理市面垃圾,在風後當日已收集超過一千噸垃圾,市面大部份生活垃圾基本上完全清理。

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在二十五日清晨六時取消,所有教育階段在風後順利開課,只有一間特殊教育學校需要延遲復課。教青局局長龔志明、副局長黃嘉祺等上午前往各所學校,視察了解風後恢復運作的情況,尤其關注颱風期間低窪地區出現水浸或有損毀的學校,教局稱將緊密跟進相關情況,為學校風後復原提供各類支援與協助。

另外,市政署指出,內港的雨水泵站和箱涵渠設計主要用於預防在雨量急增下可迅速將積水排走,但若遇上風暴潮引致海平面過高時,相關設施確實未必足夠應付。但在風暴潮過後,透過當局實時監測和現場指揮調度,相關設施運作能快速抽走街道積水,達到預期效果。

風後支援隊在全澳各區參與清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