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唔上
審計報告披露電召的士服務監管上出現諸多不是,問題源於批給合同的規定未被嚴謹執行。審計報告也清楚點出交局的問題所在。正如司長所言,交通事務局責無旁貸。啟動內部調查,檢討監管制度和執行程序固然重要。而事件有一個更重要的啟示,本澳的士行業的發展未能跟上網約車的大趨勢,即使電召的士打正旗號方便叫車,也因為自身營運問題,既無法達到合約的要求,更未能解決大眾出行的需要。
澳門搭的士難的問題不是今日的事。過去,俗稱「黑的」的普通的士傾向「點對點」服務大群旅客,市民在街上截到的士的機會幾乎是零。電召的出現就是希望讓市民和旅客都容易叫到車,實際則是另一回事。根據電召自己的數據,去年電召的士平台共收到二千二百多萬宗叫車需求,實際完成僅四百二十五萬宗訂單,電召接載率只約二成,明顯是求過於供。那怕將三百部電召的和千七部「黑的」加起來總動員,每部的士每日要走三十轉車才能勉強應付。試過一次兩次叫車唔成功,長此以往就會令人失去信心。
二千部的士終年無休全部營運是不可能,三百部電召的營運多年都未能達到“最低營運車輛數量"的標準可想而知。問題當然不是車輛老化,有否足夠司機才是關鍵。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正職的士司機收入未必如前般理想,在澳門搭巴士或輕軌也成了旅客一大選擇,市民的需求則多在節日、遇上惡劣天氣或趕返工的時候,種種原因之下,可能要走多幾轉才能維到皮,讓欲入行者卻步。相反,網約車對司機而言具有更高的工作彈性,當然,在法律層面上也要跟上才可成事。若果為讓大眾可以更輕鬆搭車,的確有需要認真思考的士行業未來整體發展!
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