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王寵惠(一)

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獲得者

王寵惠舊照(互聯網圖片)

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互聯網圖片)

 

王寵惠(1881年10月10日—1958年3月15日),字亮疇,這位出生於香港荷李活道75號道濟會堂的傑出人物,祖籍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缺口司王屋村(今東莞市虎門鎮王屋村)。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王寵惠不僅在法學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更在外交舞台上展現了非凡的風采。

王寵惠一生著作豐富,撰寫了《憲法芻議》《憲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學作品,深入探討了中國憲政設計的原則和方針。他的思想不僅奠定了中華民國的立憲基礎,而且引領了近代中國的憲政風潮,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法學的奠基者之一。同時,他還曾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展現了他在國際法領域的卓越貢獻。

王寵惠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一生。

王寵惠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幼年時,他進入香港聖保羅學校接受西方現代科學知識的熏陶,同時在其父的悉心督導下,也不忘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十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皇仁書院,進一步拓寬了知識視野。

王家與孫中山的頻繁交往,對王寵惠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童年時期對世事知之甚少,但孫中山的言論與膽識卻深深啓發了他,為他日後投身革命和外交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895年,新成立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前身)在香港招生,王寵惠憑借出色的表現被錄取至該校法科。在北洋大學的學習期間,他初步接觸了西方現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接受了全面而系統的法學啓蒙教育。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法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榮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親自頒發的「欽字第一號考憑」,這也是中國第一張大學畢業證書,目前該證書被珍藏在天津大學。畢業後,王寵惠先到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任教,開啓了教育生涯。

然而,他的追求遠不止於此。1901年,他毅然決然地轉赴日本留學,致力於法政問題的研究。在日本,正值留日學生掀起革命高潮,王寵惠深受革命宣傳的影響,積極參與革命活動,頻繁與革命黨人接觸。他與其他革命志士共同創辦了《國民報》,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為推翻封建帝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02年,王寵惠遠赴美國,先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大學,後轉入耶魯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在美國,他系統地接受了西方現代法學訓練,逐步形成了現代西方法律觀念和與之相適應的法學研究方法。這段經歷不僅奠定了他從事法學研究的主要學術範式,也塑造了他以參與現實政治為旨歸的人生價值取向。

在美期間,他還協助孫中山起草了《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並與孫中山深入探討過五權憲法,展現了他對國家未來的深刻思考和獨到見解。

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王寵惠並未停下求知的腳步,他赴歐洲深入研究國際公法,並獲得了英國律師資格,還被選為德國柏林比較法學會會員。1907年,他將德文版《德國民法典》翻譯為英文,這是當時歐洲最早的《德國民法典》英譯本之一。此譯本一經出版,便博得了世界法學界的廣泛贊譽,成為英美各大學法律學院指定的必讀課本,為傳播國際法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之最(七十六)

世界最大的熊貓保護地(一)


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超過2.7萬平方公里(互聯網圖片)

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約有1,864隻(互聯網圖片)

在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交界處,橫臥著一片面積超過2.7萬平方公里的綠色秘境——大熊貓國家公園。這片土地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熊貓保護區,更涵蓋了野生熊貓棲息地的70%以上,被譽為「地球最後的大熊貓方舟」。自2021年正式成立以來,該公園不僅成為熊貓生存的核心區域,也標誌著中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重大突破。

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覆蓋岷山、邛崍山、大相嶺與小相嶺四大山系,海拔從800米至4,500米不等。這種垂直分布的氣候帶,為不同熊貓種群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環境。低海拔地區以箭竹、拐棍竹為主,構成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中海拔則有冷杉、雲杉與竹林交錯,形成天然庇護所;高海拔草甸則是雪豹、金絲猴等伴生動物的家園。

1960年代起,中國開始在四川王朗、卧龍等地設立首批大熊貓保護區,但當時規模小、管理鬆散。1980年代,因竹子大規模開花導致大量熊貓餓死,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合作進行首次全國熊貓普查。

進入1990年代後,保護區逐步擴張,至2006年,四川大熊貓栖息地成功申遺,並整合7個保護區與9個風景名勝區。2017年,中央提出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2021年正式成立,打破行政界限,統一管理機構,清除違規設施,並投資12億元建設23條生態廊道,連接孤立種群。

根據2023年調查,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約有1,864隻,佔全球總數的72%,較2010年增長17%。岷山與邛崍山系為主要分布區域,種群密度高,健康狀態良好。透過DNA分析,近交係數下降,顯示遺傳多樣性提升,活動範圍擴大,食物來源更充足。

圈養大熊貓方面,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678隻,其中85%位於國家公園內的繁育中心。人工授精成功率達90%,並建立全球最大熊貓精子庫。野化放歸計畫也取得成功,截至目前已有11隻熊貓被放歸野外,其中9隻存活並融入野生族群,2023年放歸的「瀟瀟」更在野外自然繁殖。

為了改善過去因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碎片化問題,保護區積極建設生態廊道。透過人工廊道與自然恢復,32個孤立的熊貓棲息地重新連接,使熊貓得以自由遷徙,基因多樣性顯著提升。這項措施不僅有助於族群繁衍,也強化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科技的應用更是推動熊貓保育的重要動力。目前,保護區採用全球領先的監測技術,確保熊貓種群健康穩定。例如,AI識別系統結合紅外相機,可自動辨識熊貓個體,準確率達98%;同時,透過分析熊貓糞便建立全球最完整的熊貓基因庫;而衛星追蹤項圈則能即時掌握熊貓活動範圍,避免與人類衝突。

從最初的零星保護,到如今的國家公園,中國用60年時間建構出最完善的熊貓保護體系。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不僅展現中國在生態保護上的決心,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樹立了典範。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孔子畫像(互聯網圖片)

諸葛亮畫像(互聯網圖片)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這句源自春秋時期的至理名言,以簡潔而深刻的比喻,道出了人才與主君之間雙向選擇的智慧。它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簡單描述,更是對人生道路選擇的一種深刻洞察,寓意著優秀的人才應當如同聰明的鳥兒一般,選擇英明的主君以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此典故出自《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了衛國大夫孔文子與孔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彼時,衛國局勢動蕩,太叔疾的行為引發了孔文子的強烈不滿。太叔疾原娶宋國子朝之女為妻,後子朝逃亡,孔文子便勸太叔疾休妻,轉而將自己女兒孔姑許配給他。然而,太叔疾卻暗中與前妻之妹私通,並為其築宮,視若次妻,此舉無疑是對孔文子權威的挑釁,也是對孔姑地位的貶低。

面對此景,孔文子怒不可遏,欲興兵討伐太叔疾,以正家風國法。此時,恰逢孔子遊歷至衛國,孔文子便前往請教。孔子聽後,淡然回應:「關於祭祀之事,我尚有所學;至於甲兵徵戰,非我所長。」言罷,便欲乘車離去,途中留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此言一出,不僅是對孔文子行為的委婉勸誡,更是對人才選擇環境的深刻闡述。孔文子聞言,急止孔子,解釋自己並非為私仇而戰,實為衛國安穩計。孔子聽後,方決定留在衛國,繼續其傳道授業之路。

這一段歷史,不僅展現了孔子的智慧與中立,更深刻揭示了「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人才應主動選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環境,而非被動接受不合適的安排。

歷史上,不乏「良禽擇木而棲」的典範。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隱居隆中,靜觀天下大勢,最終選擇劉備作為輔佐對象,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偉業。諸葛亮的選擇,並非盲目跟從,而是基於對劉備仁德之心的認可,以及對實現自身政治理想的考量。他如一隻智慧的鳥兒,在眾多「樹木」中,精准挑選出了最適宜自己棲息的那一棵。

又如戰國時期的商鞅,他原在魏國不得重用,後聞秦孝公求賢若渴,便毅然西行,以法家思想輔佐秦孝公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崛起,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的選擇,同樣是對「良禽擇木而棲」理念的生動詮釋,他根據自身才能與抱負,選擇了最適合自己施展才華的舞台。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因此有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米不食、非醴泉不飲的傳說,歷史上更有許多高士賢人逃官不仕的記載。作為一個有頭腦的人,既有選擇的自由,也有選擇的必要,命運應掌握在自己手裡,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能一條道跑到黑。老百姓常說「樹挪死,人挪活」,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遇到一個絲毫也不賞識你的上司,即便你使盡渾身的解數也永無出頭之日。在這種情況下棄暗投明改換門庭也並不是什麼難堪的事。

 

澳門航空史_76

澳門航空早期旅客以海峽兩岸為主

澳門回歸祖國後,澳門航空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1995年11月9日,澳門航空開啟商業飛行,首航北京和上海航線的選擇具有象徵意義 —— 既緊扣服務兩岸交流的使命,又瞄準內地龐大的旅遊客源市場。首創的「一機到底」中轉模式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來自海峽兩岸的旅客只需在澳門國際機場停留30分鐘左右,辦理簡單手續即可轉機,大幅節省了中轉時間。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填補了兩岸直航前的市場空白,更為澳門航空奠定了區域中轉樞紐的地位。與此同時,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航空運輸需求日益增長,為澳門航空的初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澳門航空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幾個關鍵階段。由1994年至2006年是其區域支線航司階段,主要經營澳門至曼谷等短途航線,重點發展兩岸中轉業務。

澳門航空開航後即推出的「一機到底」中轉模式成為顛覆性創新:兩岸旅客無需辦理澳門入境手續,僅需30分鐘即可完成轉機,大幅優於香港中轉的平均2小時標準。這一模式迅速打開市場,首年運營即實現載客量突破50萬人次,其中兩岸中轉旅客占比高達75%。​

1996年,澳門航空引進首架空客A320-232窄體機,開始優化區域航線配置。這一時期逐步建立起以澳門為中心,輻射台北、高雄、廈門等兩岸重點城市的航線網絡,同時開通澳門至曼谷的首條東南亞航線,初步形成「兩岸為主、東南亞為輔」的航網格局。1997年與澳門機場聯合推出「中轉綠色通道」,進一步將轉機時間壓縮至20分鐘,當年中轉旅客量同比增長40%。​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後,澳門航空亦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當年旅客吞吐量躍升至110萬人次,其中80%來自台北和高雄兩大城市,充分體現其兩岸中轉樞紐的地位。為配合市場需求增長,公司加快機隊擴充,引進首架空客 A321-100飛機,該機型具備185座的客運能力,較A320增加30個座位,特別適合兩岸熱門航線的高密度運營。​

澳門航空航線網絡在這一階段顯著拓展:1999年7月開通澳門至昆明航線,11 月新增桂林和首爾航點,其中首爾航線每周兩班,標誌著正式進軍東北亞市場。2000年相繼開通南京、寧波等內地二線城市航點,形成覆蓋華東、華南主要城市的網絡。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10月7日開通台北-深圳貨機航線,成為澳門航空首條全貨運航線,開啟客貨並舉的經營模式。​

此外,澳門航空機隊更新同步推進,2001年啟動波音767機型替換計劃,陸續引進更省油的空客A321系列,至2002年底機隊規模達到6架,其中A320系列占比67%,單位油耗較1999年降低18%,有效提升了區域航線的成本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