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王寵惠(二)
解決「泗水事件」一改外交頹勢
王寵惠舊照(互聯網圖片)
王寵惠與孫中山等人合照(互聯網圖片)
1911年,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舊時代末期,清廷的統治已如殘陽西下,搖搖欲墜。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王寵惠被清廷電召回國參與憲法修訂工作,然而,面對一個行將就木的政權,王寵惠並未選擇踏入紫禁城,而是毅然決然地南下,投身到了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洪流之中,加入了同盟會,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辛亥革命的炮火迅速席捲全國,王寵惠以其卓越的法律素養和革命熱情,先後擔任了廣東軍政府司法部長,隨後又轉戰上海,成為滬軍都督陳其美的顧問,為光復上海和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身影活躍在革命的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自由與民主的追求。
隨著革命的深入,1911年12月,南北雙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了歷史性的議和談判。王寵惠作為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參贊,全程參與了這場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談判,並因其出色的表現被選為會議副議長,展現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非凡才能。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王寵惠被委以重任,出任外交總長一職,肩負起新成立政府的外交重任。然而,正當他準備大展拳腳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外交危機——「泗水事件」,將他和南京臨時政府推向了風口浪尖。
事件起因於荷屬印尼華僑慶祝辛亥革命的活動,荷蘭殖民當局竟派出軍警進行武力干涉,導致華僑三人死亡,十餘人受傷,百餘人被捕。憤怒的華僑採取閉門罷市行動以示抗議,卻遭到了荷蘭軍警的進一步鎮壓,千餘人被捕,事件迅速升級,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王寵惠迅速行動起來。他深知,這不僅是保護海外僑胞權益的問題,更是新成立的中國政府展示其外交能力和決心的重要契機。在孫中山的支持下,王寵惠於2月21日致電主掌北京大權的袁世凱,詳細陳述了荷蘭軍警的暴行,強調此次外交事件「事關國體民命」,請求袁世凱轉飭駐荷蘭中國公使與荷蘭政府進行正面交涉。同時,他還親自致電巴達維亞華僑,表達慰問之情,並告知他們已盡力向荷蘭方面交涉。然而,北京方面的回應並不積極。
面對泗水僑民日益危急的處境,王寵惠沒有放棄,他於2月23日再次致電袁世凱,轉達了荷屬孟嘉錫僑民代表的最新情況,指出荷蘭軍警的擄掠行為日益嚴重,僑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懇請袁世凱「鼎立交涉」。
25日,他再次致電北京,言辭懇切地指出:「民國初立,豈尚忍如滿清政府放棄責任,漠視僑民?」若不迅速採取行動,僑民的生命財產將受到更大威脅。
在王寵惠的堅持下,孫中山於2月26日召開了內閣會議,議決了對荷蘭交涉的四項強硬條件:限三日內釋放被捕華僑;賠償財產損失;對被害者給予賠償;恢復人權,確保華僑與歐僑、日僑享受同等待遇。同時指出,若荷蘭政府不給出滿意答復,「民國自有相當之對待」。
王寵惠迅速將這些條件通知荷蘭外交部,並再次電告北京方面,力求南北合作,迅速解決危機。
王寵惠的強硬立場和積極行動,激發了國內民眾的護僑熱情。各界通電紛至沓來,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荷蘭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其立場。
經過反復交涉,荷蘭政府最終釋放了所有被捕者,並答應了中方提出的所有條件,包括懲辦兇手、優禮安葬被害華僑、撫卹家屬、賠償財產損失以及給予華僑與荷蘭人同等的待遇。
「泗水事件」的成功交涉,不僅為海外僑胞爭得了合法權益,更一改晚清政府在對外交涉上軟弱可欺的形象,為近代中國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王寵惠在這場外交風波中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海外華僑的廣泛贊譽,使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獨立的中國是他們堅強的後盾。
中國之最(七十六)
世界最大的熊貓保護地(二)
工作人員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內開展巡護(互聯網圖片)
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的自然保護地較多,主要有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千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大熊貓國家公園附近的村落裡,曾經以伐木為生的村民,如今已轉型成為大熊貓保護的中堅力量。這場轉變,源於「社區共管」模式的推行,讓當地居民不僅直接參與生態維護,更獲得可持續的經濟收益。
目前,保護區已培訓超過500名原住民擔任生態巡護員,他們負責監測熊貓蹤跡、執行反盜獵巡邏等任務。同時,許多村民開設「熊貓民宿」,擔任自然教育導覽員,向遊客傳授生態知識,年收入平均提升30%。此外,替代生計項目如有機種植與手工藝品製作也逐步推廣,減少了對森林資源的依賴。
「以前我們砍樹,現在種樹;以前怕熊貓吃莊稼,現在盼著它們來。」一位羌族巡護員的感慨,道出了人與熊貓關係的深刻轉變。這種從掠奪到守護的態度轉變,體現了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並行的可能性。
大熊貓不僅是中國的國寶,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旗艦物種。保護區積極與國際機構合作,包括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科研團隊共同研究熊貓行為學與疾病防控。同時,推動「熊貓友好產品認證」,促進可持續竹材採購,減少對棲息地的破壞。此外,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進行氣候適應計畫,研究氣候變遷對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2023年,大熊貓國家公園與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簽署合作協定,分享生態廊道管理經驗,標誌著中國熊貓保護理念的全球化輸出。
然而,儘管保護成效顯著,挑戰依然存在。竹林開花危機、棲息地碎片化以及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影響,仍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為因應這些挑戰,保護區啟動「熊貓方舟2050」計畫,包括建立全球首座熊貓基因備份庫、試驗耐高溫竹種,以及推動「智慧保護區」建設,運用5G與物聯網技術提升管理效率。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成功,證明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並非對立,而是可以共贏。從瀕危到易危,熊貓種群的恢復不僅是中國的成就,更是全人類的希望。正如科學家所說:「保護好熊貓,就是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地球。」
擒賊先擒王
杜甫畫像(互聯網圖片)
張巡畫像(互聯網圖片)
在軍事鬥爭的廣闊舞台上,「擒賊先擒王」作為一條經典戰略,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它源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前出塞》:「輓弓當輓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一智慧結晶,深刻揭示了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抓住核心,直擊要害。
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叛軍攻佔洛陽後向河南各州縣進兵,睢陽(今河南商丘)成為中原通向江淮的門戶。安慶緒為切斷唐王朝經濟命脈並南下掠奪,派大將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進攻睢陽。睢陽太守許遠向御史中丞張巡告急,張巡遂率三千兵力馳援,與許遠合兵六千八百人共同守城。
張巡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城固守。敵兵二十餘次攻城,均被擊退。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只得鳴金收兵。晚上,敵兵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與衝出城來的唐軍激戰。而張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象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緊閉城門,沒有出戰。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沒有得到休息,將士們疲乏已極,眼睛都睜不開,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張巡率領守兵衝殺出來.敵兵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
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餘名敵將,五千餘名士兵,敵軍大亂。張巡急令部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部隊一直衝到敵軍帥旗之下。張巡從未見過尹子奇,根本不認識,他又混在亂軍之中,更加難以辨認。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用秸稈削尖作箭,射向敵軍。
敵軍中不少人中箭,他們以為這下完了,沒有命了。但是發現,自己中的是秸稈箭,心中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他們爭先恐後向尹子奇報告這個好消息。張巡見狀,立刻辨認出了敵軍首領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將南霽雲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於奇左眼,這回可是真箭只見尹子奇鮮血淋灕,抱頭鼠竄,倉皇逃命。敵軍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張巡以不足七千兵力,在睢陽堅守十個月,殲滅叛軍十二萬人,成功阻擋了叛軍南下江淮的步伐,為唐軍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安史之亂平定後,朝廷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民間為其建祠塑像,尊為「武廟武神」。
張巡的事跡,不僅是對「擒賊先擒王」戰略的生動詮釋,更是對後世軍事鬥爭的深刻啓示——在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抓住關鍵,直擊要害,方能克敵制勝,流芳百世。
澳門航空史_77
「SARS」非典疫後恢復迅速
澳門航空
本欄上期講到,澳門航空成立了短短的幾年期間,逐步建立起以澳門為中心,輻射中國內地主要城市和東南亞地區的航線網絡。而且,2003年的一場「SARS」非典疫情,嚴重影響全球航空業,因此重構全球航空業競爭格局,大量中小航空澳門航空破產,全球主要航空澳門航空嚴重虧損,紛紛通過集團資源整合、跨航企抱團、行業上下游合作、航空聯盟合作等方式努力渡過難關。
疫情高峰期(4-5月),兩岸及內地跨省旅遊幾乎停擺,澳門航空客運量驟降62%,其中臺北、高雄等核心中轉航線航班取消率達75%,4月單月載客量僅3.2萬人次,較2002年同期下滑81%;營業收入同比銳減58%,現金流面臨斷裂風險。為維持基本運營,澳門航空迅速啟動「三階段應急方案」:
第一階段(4月):削減非必要成本,將每週68個客運航班減至22個,僅保留澳門至北京、上海、台北的「生命線航線」,每條航線每週2-3班;暫停機隊擴充計劃,推遲原定引進的2架空客A320機型;員工實行「輪崗輪休」制度,管理層減薪30%,基層員工減薪15%,同時與澳門政府協商獲得2000萬澳門元低息貸款,用於支付機場租金與員工薪酬。
第二階段(5月):推出靈活客票政策,針對已購票旅客,除180天免費改簽外,新增「無條件全額退款」與「機票抵扣券」選項(抵扣券可在復航後12個月內使用,並附加15%面值補貼);針對商務客群,推出「疫情後復飛保障計劃」,承諾復航後優先提供機位,並贈送機場貴賓廳服務次數,穩定核心客戶群。
第三階段(6月):聯合產業鏈夥伴啟動市場,與澳門旅遊局、銀河酒店、新葡京酒店等12家企業聯合推出「疫後復航優惠套票」,套票包含「機票+3晚酒店+免費接送機」,價格僅為疫情前的60%(如澳門至上海套票售價1800澳門元,較常規價低42%);同時與澳門衛生局合作,在機場設立「防疫檢測綠色通道」,旅客憑72小時內健康證明可快速通關,首月套票銷售突破2000套,拉動6月客運量回升至8.5萬人次。
這些措施幫助澳門航空在2004年快速恢復,旅客輸送量重回百萬人次大關,貨運業務更是實現同比增長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