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王寵惠(三)
民初憲政的先驅與捍衛者
1912年4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公佈參議院法並解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南京政府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原總長、次長紛紛引退。在這場歷史性的變革中,王寵惠因其對開國的傑出貢獻,被孫中山特命製作並頒發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成為名副其實的「開國元勳」。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更是對其法律才華與政治遠見的肯定。
然而,袁世凱掌權後,任命唐紹儀組建新內閣,王寵惠出任北洋政府首任司法總長,標誌著其正式踏入國家政治的核心舞台。但是面對袁世凱的獨裁傾向,王寵惠堅持原則,與袁意見不合後毅然辭去職務。辭職後,他並未沈寂,而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當議》一書中,設計了一套系統而全新的憲法草案,這一創舉在民初政學兩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也標誌著他憲法思想的初步形成。
袁世凱破壞約法,獨裁專制,王寵惠與唐紹儀等閣員共同進退,以辭職表明立場,展現了其堅定的政治原則。此後,他轉戰上海,任職於中華書局,同時參與復旦大學的早期建設,並出任副校長,繼續深耕法學領域。
在上海期間,王寵惠參與了復旦大學的早期建設。民國成立後,王寵惠等人被推選為復旦校董,為復旦復校奔走。1913年,在校董會董事長王寵惠和新任校長李登輝的努力下,復旦公學重新開學招生。3月1日,在王寵惠的陪同下,李登輝主持開學典禮,正式上任,從而開始了復旦的李登輝時代。李登輝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張「大學之教,百家淵藪」,提倡學術自由,並最早學習哈佛與耶魯興辦商學院和教育系,對復旦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稱為復旦的「保姆」。
1914年,復旦法律系大規模招生,王寵惠被復旦公學聘為教員,主講國際公法、法學通論、群學、論理和倫理等課程。(群學即社會學,論理即邏輯學)1915年5月,王寵惠就任復旦公學副校長。此後復旦公學升格為復旦大學,王寵惠仍長期擔任副校長和教員。
在此期間,他還深入研究《臨時約法》,撰寫了《憲法平議》、《憲法危言》、《比較憲法》等著作,為中國憲政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推動了當時法學研究的進步。
1918年,王寵惠重返北京,擔任法律編查會會長,後該機構擴充為修訂法律館,他與董康共掌大權。在主持法典編纂的同時,王寵惠還積極投身於憲政實踐,主導編寫了《刑法第二次修正案》,為中國法律的現代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他還在北京大學兼職講授比較法律,培養了一批法律人才。
面對國內危急的社會形勢,王寵惠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和平期成會,倡言和平統一。隨後,他又參與發起協約國國民協會和國民制憲倡導會,強調憲法為國家存立發達之基礎,制定憲法為息南北之爭、維護和平的第一要務。這些活動在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有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憲政建構。
中國之最(七十六)
世界最大的熊貓保護地(三)
大熊貓不僅是中國的國寶,更是國際外交中獨特的「毛茸茸大使」。從古代的皇室貢品到現代的全球寵物,大熊貓外交背後充滿了趣味與神秘。
在唐朝時期,大熊貓已成為外交的重要象徵。根據史料記載,公元685年,武則天曾將一對活體大熊貓(當時稱為「白熊」)和70張皮毛贈予日本天武天皇,作為中日友好的象徵。這或許是最早的大熊貓外交紀錄。清朝時,四川地方官員定期進貢大熊貓給皇室,其黑白毛皮被視為「陰陽調和」的吉祥物。
西方直到1869年才由法國傳教士戴維神父「發現」大熊貓,他寄回的標本轟動歐洲,但當時歐洲人誤以為這是某種浣熊!
進入現代,大熊貓外交迎來黃金時代。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周恩來總理宣布贈送美國兩隻大熊貓「玲玲」和「興興」,全美掀起一場「熊猫熱」。Washington Zoo首日參觀人數突破12萬,有人舉牌寫道:「熊猫比總統更受歡迎!」然而,英國也曾因「熊猫外交」鬧出烏龍。1974年,英國首相希思請求獲贈大熊貓,中國提出需用15隻野生麋鹿交換。倫敦動物園緊急從歐洲湊麋鹿,結果大熊貓「佳佳」到達英國後因水土不服僅活了3年。
此外,蘇聯是首個獲贈大熊貓的社會主義國家(1957年),但大熊貓「平平」因莫斯科嚴寒,每天要喝伏特加(摻蜂蜜)御寒,成為當地八卦頭條。1982年墨西哥大熊貓「多威」生下首隻海外自然繁殖的大熊貓寶寶,但因墨方不懂育幼,飼養員用龍舌蘭酒瓶喂奶,最終被中國專家緊急叫停。
自1984年起,大熊貓外交進入租借時代。租借費用每年100萬美元,幼崽歸屬權歸中國。日本上野動物園的「香香」因太受歡迎,日方支付約5,000萬日元/年的保險費,其回國時粉絲哭暈,相關周邊銷售額超300億日元。而2003年泰國清邁動物園租借的「創創」因當地炎熱,動物園給它吃冰鎮竹筍導致腸胃炎去世,泰方被索賠150萬美元。
此外,於2012年抵達法國的「圓仔」和「歡歡」,成為法國首批長期飼養的大熊貓,動物園為他們播放情歌、準備紅酒(未飲用),最終人工授精才成功,不過雌性大熊貓「歡歡」近期被診斷出腎功能不全,因此需將於今年11月返回中國接受更適合的照料。荷蘭雷嫩動物園耗資700萬歐元打造中式熊貓館,結果大熊貓「武雯」到場後第一件事——把雕花木窗啃了!
近年來,大熊貓外交也出現一些「暗黑操作」。2013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大熊貓可能是中國監視工具」,理由是其項圈可裝竊聽器(後被動物學家打臉:大熊貓項圈只有GPS)。台灣曾要求將贈台大熊貓「團團」「圓圓」改名為「阿國」「阿華」,遭大陸拒絕,最終以「民間捐贈」名義送達。
當代,大熊貓也成為氣候議題的代言人。2021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任命大熊貓「和花」為首位動物大使,推廣可持續發展目標。2023年中國發行NFT數字大熊貓「元元」,收益用於棲息地保護,首日拍賣價達10萬美元。
從武則天時代的政治籌碼,到今天的全球生態IP,大熊貓外交始終折射著國際關係的溫度。正如英國動物學家莫里斯所說:「人類用槍炮劃定國界,卻用大熊貓拉近彼此。」
虎落平陽被犬欺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這句出自明代《增廣賢文》的漢語俗語,它形象地描繪了強者因環境變化而失去優勢,反遭弱者欺凌的情境。這句俗語不僅富有哲理,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常見於三國題材的故事中,成為文學創作中的經典元素。
據傳,這句俗語在三國時期的一段趣聞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周瑜,東吳的都督,才智出眾卻心胸狹隘,對諸葛亮的才智深感嫉妒,總想找機會加害於他。
一日,周瑜設宴邀請諸葛亮,以吟詩對答為名,企圖在詩文中尋找破綻,借機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席間,周瑜首先發難,吟詩一首:「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此詩暗含諷刺,意指諸葛亮如今雖為蜀國軍師,但一旦落入自己手中,便如同落毛的鳳凰,連貓都不如。
諸葛亮聽後,心中了然,卻毫不畏懼,從容應對:「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他以龍虎自喻,既表達了自己雖處逆境但仍不失英雄本色的氣概,又巧妙地回擊了周瑜的嘲諷。
周瑜聽後大怒,但礙於先前擊掌為定的約定,不便發作。然而,周瑜並未就此罷休,他更換內容,再次吟詩:「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醜,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醜,百里難挑一個醜。」此詩顯然是在嘲笑諸葛亮的夫人黃阿醜相貌醜陋。
諸葛亮聞言,毫不示弱,立即反唇相譏:「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中吳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他以江東二喬之美,反諷周瑜夫人,使得周瑜怒火中燒,幾乎失控。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魯肅挺身而出,以一首和詩化解了危機:「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鬥豈不糟!」魯肅之言,既點明了當前的形勢,又提醒了雙方應以大局為重,切勿因個人恩怨而誤了國家大事。周瑜聽後,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與諸葛亮共商破曹大計,最終成就了火燒赤壁的千古佳話。
除了三國故事中的這段趣聞,「龍游淺水遭蝦戲」這句俗語還在其他歷史場景中得到了體現。宋初,一位生性耿直、秉公辦事的知府因得罪權貴而被罷官。回到家鄉後,他受到了昔日下屬胡知縣的奚落。在一次宴會上,胡知縣以詩嘲諷知府失勢,知府雖心知肚明,卻也只能裝聾作啞。幸得陪客中的一位文人以詩解圍,知府才得以借「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之句,抒發內心的憤恨與不平。「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這句俗語,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生動的比喻,成為了描述強者失勢、身處逆境時遭弱者欺凌的經典表達。
它不僅在歷史故事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為流傳,時刻提醒著人們: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應保持謙遜和謹慎,以免因環境變化而失去優勢,反遭他人欺凌。
澳門航空史_78
澳航「客貨並重」經營戰略取得成功
本欄上期講到,2003年的一場「SARS」非典疫情,嚴重影響全球航空業,在疫情的初期,亦是高峰期,澳門航空客運量驟降62%。澳門航空為此迅速實施應對措施:包括推出「機票延期使用」政策、與澳門旅遊局聯合推出「疫後復航套票」、臨時調整航線結構,增加貨運航班比重。這些措施幫助澳門航空在2004年疫情結束後快速恢復,旅客吞吐量重回百萬人次大關,貨運業務更是實現同比增長65%。澳門航空應對疫情旅客下降的危機處理——增加貨運航班比重,反而該澳門航空貨運業務的戰略性補位與架構升級。
當時澳門航空確立「客貨並重」的經營戰略,將貨運業務從原來的「附屬業務」升級為「核心增長點」。2004年3月,正式成立獨立的「貨運業務部」,配備12人專業團隊(包含貨運銷售、運輸調度、客戶服務崗位),並與香港華民航空、台灣長榮貨運簽署「貨運代碼共享協議」,實現貨物中轉資源互通。
機隊與航線方面,2004年6月、9月分別引進2架空客A300B4F全貨機,該機型最大載貨量45噸,適合兩岸及東南亞短途貨運航線;開通台北-上海、台北-廈門、澳門-曼谷3條全貨運航線,其中台北-上海航線每周4班,主要運輸台灣電子產品(如半導體、筆記本電腦配件)至長三角地區,單班貨物價值平均達800萬美元;年底新增澳門-廣州貨運航線,服務珠三角製造業物流需求。
澳門航空全年貨運業務實現爆發式增長:貨運量達2.1萬噸,同比增長65%,其中電子產品貨運占比58%,醫療用品占比22%;貨運收入突破1.2億澳門元,占總營收比重從2003年的8%提升至15%,成為抵禦客運市場波動的「穩定器」。與此同時,客運市場逐步復甦,全年載客量達128萬人次,恢復至2002年水平,其中「套票+中轉」模式貢獻了42%的客源。
随著「SARS」疫情在2003年底開始受控和消褪,澳門航空的有效應對危機措施,讓澳門國際機場從中轉樞紐到區域航空網絡的構建,在澳門航空的努力下,逐步建立起以澳門為中心,輻射中國內地主要城市和東南亞地區的客貨航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