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話坊

路環“兩湖”治水方案

短期內啟動首期工程

路環沿岸治水規劃提出多年後終於有聲氣。早前,公共建設局表示,為整治路環西側一帶水患及提升該區的防災抗災能力,“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即“兩湖”方案)將於短期內動工,並率先啟動涉水部份的首期工程。為讓居民了解工程內容及相關安排,當局已在路環舉行工程介紹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以綜合區內居住及營商環境等實際情況,持續優化各項施工安排。

公共建設局表示,“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去年已完成一系列初步設計、各項專題研究、地質勘探等前期工作,同時亦聽取內地水利及環境部門等專家意見,對工程方案作進一步優化。項目將於短期內率先啟動涉水部份的首期工程,主要包括建造總長約一千二百米的防洪圍堤、四座穿堤換水閘及珠海橫琴一側的水文觀測站等。由於首期工程僅在海上進行,故不會對岸邊環境、居民及商戶構成影響。公建局將持續與路環區居民保持溝通,並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同時會嚴格監督工程質量及進度,確保工程順利完成。

“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作為本澳防災減災規劃中期項目之一。為讓居民了解工程內容及相關安排,局方今年二月在路環居民大會堂舉行工程介紹會,出席人士包括經濟及科技發展局代表、路環社團及坊會代表,以及區內居民等,大約六十人出席,會上詳細介紹工程內容、實施計劃及主要管理措施等。有路環團體反映,居民和商戶都已有共識,支持開展工程,期望可解決水患及提升區內防災抗災能力。團體又稱,政府透露工程預計在三月底或四月動工,整項工程完成需時二至三年。

氹仔建泵站緩解水浸

另外,為緩解氹仔舊城區大暴雨時容易水浸之情況,巿政署有序開展氹仔舊城區排水改善計劃。市政署表示,氹仔舊城區屬低窪地區,雖已持續對渠道管護疏通,但當遇到持續大暴雨及潮位高時,望德聖母灣大馬路至東亞運大馬路整條雨水箱涵處於滿水狀態,即使現有下水道正常暢通,雨水仍無法有效排放。為加大排水能力,市政署將於東亞運大馬路與東亞運海濱街交界,靠近單車徑之地段,新建佔地約五百平方米之雨水泵站及新雨水箱涵渠,泵站設有八台水泵, 抽水能力每秒三十七點六立方米,相當於約五十秒能抽清一個標準泳池水量,有助提高望德聖母灣雨水箱涵及氹仔舊城區,在潮水高位及強暴雨時的排雨水效能。

首階段東亞運大馬路雨水泵站建造工程已進行招標,新雨水泵站將加大排水效能,紓緩區內水浸情況。市政署表示,泵站範圍不涉及佔用道路及現有單車徑,料工程期間對交通影響較低。隨著計劃開展,下階段將計劃於氹仔運動場一角建造小型雨水中繼泵站,以分擔現有排角雨水泵站的壓力,加快排放雨水,預計亦將於今年內啟動招標程序。

 

內港南工程料六月完成

排澇防災效能有待驗證

內港區地勢低窪,一直存在水浸問題。為解決這一長期水患,政府分三期進行內港南部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公共建設局表示,目前第三期工程已進入最後施工階段,整體工程完成逾九成,預計今年六月竣工。內港南工程能否在風雨季到來前,完成驗收和測試正式運作仍是未知數,其排澇防災效能有待驗證。

有關工程主要在河邊新街、比厘喇馬忌士街及火船頭街一帶分三期進行排水系統整治,項目包括建造雨水泵站、污水泵站、雨水箱涵及雨水/污水下水道,整個項目施工範圍長度約為一點三公里。各階段工程如下:

第一期工程主要在內港南邊比厘喇馬忌士街5號B碼頭地段建造雨水泵站及預留污水處理設施的結構平台,工程佔地面積約二千二百平方公尺。

第二期工程內容為由海邊新街近航海學校至比厘喇馬忌士街新建雨水泵站之間建造雨水箱涵、雨水下水道及污水下水道。

第三期工程內容為在比厘喇馬忌士街與火船頭街交界處的休憩區建造污水泵站,工程佔地面積約一百六十平方米,此外,亦會由新建的雨水泵站至火船頭街與新馬路交界處建造雨水箱涵、雨水下水道及污水下水道。

公共建設局稱,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已分別於去年七月及十二月完工。目前第三期工程已進入最後施工階段,整體工程完成約九成三,料今年六月竣工。現時施工區域主要集中在司打口公園對出路段,並進行下水道及道路重鋪工作。由於此區域道路人流及車流量高,為了可同時兼顧行車及行人通行動線,減少對交通及行人出行的影響,需採取分階段切換圍封及解封施工分區的模式,故可通行道路相對一般道路較窄,而施工路段一帶交通流量高,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損耗及破損情況,導致新舊道路存在暫時性接駁位置有高差。本局已要求承建商定期檢查路況,以及不影響交通正常通行為首要考慮,並對破損及存在高差的路面進行定期臨時性及有限度的修復工作。

河邊新街續掘路重鋪

就市民反映施工路段的路面狀況有破損、高差及行人指示欠清晰,公建局稱,非常關注有關情況,並即時派員現場檢查及指示承建商和監理公司採取措施作出改善,包括安排採用瀝青材料臨時修補及平整路面,及在不同位置增加行人指示標識等,有關臨時措施在施工期間將持續執行、檢視及改善。

本澳將踏入風雨季節。雖然內港南治水工程逐漸進入尾聲,路面慢慢恢復正常通車。不過,河邊新街仍有其它掘路工程進行,包括維修下水道、井蓋及重鋪鋼筋混凝土路面。有關工程預計去到六月上旬才完成。期間除要做好臨時交通安排外,也要嚴格監督工程,避免在暴雨或海水倒灌下,因為“遍地開花”影響渠道排疏能力,以至路面積水引發水浸。

 

風雨季節易引發災害

斜坡監測防山泥傾瀉

氣象局預料今年約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澳,數量正常至偏多,且可能受強颱風或以上級別影響。而風季將在六月或之後開始,意味著放暑假前也有機會打颱風。隨著風雨季節的到來,當局呼籲公眾盡早準備防風雨及防水浸措施。除了風暴破壞力巨大之外,暴雨也可造成山泥傾瀉災害,同樣威脅著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風季未到,四月至九月的雨季先來。氣象局預料今年雨季累積降雨量屬正常,但可能出現極端強降雨過程。惡劣天氣下,出門當然要步步為營。早前,教青局便與政府多個部門及傳媒機構,舉行跨部門暴雨警告信號停課通報演習,定期測試及檢討惡劣天氣停課通報機制的跨部門協作效能。協作固然重要,但最講求始終是天氣預報準繩度!不過,突如其來的暴雨往往難測,特大暴雨除引發低窪地區水浸外,也有機會造成山泥傾斜。因此,斜坡安全監測顯得非常重要。

巡查風險斜坡

根據跨部門斜坡安全評定的資料,截至去年十月,全澳共有二百八十四個有紀錄的風險斜坡,按年增加五個。公共建設局表示,經跨部門斜坡安全評定人員巡查,其中高風險斜坡減至零個、中風險斜坡八十個及低風險斜坡二百零四個。此外,由二零二二年四月至二零二四年十月期間,已進行了斜坡巡查三十九次,斜坡巡查率為高風險斜坡百份之一百,中風險斜坡已巡查約百份之一百,低風險斜坡已巡查約四成六,本局與跨部門斜坡安全評定人員將會持續加強巡查本澳斜坡。

公共建設局表示,去年已完成二項斜坡加固工程,分別為“公共衛生專科大樓斜坡整治工程”及“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塌樹移除及臨時護坡工程”,並展開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斜坡整治工程,以及氹仔徐日昇寅公馬路山坡整治工程。另外,市政署去年亦共完成三項斜坡加固工程,分別為“竹灣馬路及荔枝碗馬路部份山坡整治工程”、“路環部份山坡整治工程”及“路環高頂馬路近天后宮斜坡擋土設計及建造工程」”。

古城牆開展修復

當中位於公共衛生專科大樓旁之部份古城牆於二零二二年曾發生倒塌。政府曾聘請第三方調查分析,總結事故是因嘉安閣側古城牆下方砌石護土牆的自身結構不完整和砌石塊之間鬆散存在穩定缺陷,專科大樓觀光走廊及私人地盤同期施工,對砌石護土牆構成安全隱患。加上事發前一天的極端暴雨進一步弱化該土牆的穩定,共同誘發古城牆倒塌事故。事故最終調查報告亦指出,私人地盤監測方案對古城牆的保護和監測為一無效監測系統,並指出專科大樓地盤未有做好開挖範圍土體的防護和排水。公共建設局已於去年六月完成古城牆下方斜坡的整治工程;文化局亦開展修復古城牆後續工作,相關工程判給價為二百一十多萬元,工期三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