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鴿襲澳破壞嚴重
強化民防演習每年舉行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颱風“天鴿”襲澳,對澳門造成嚴重破壞。當日上午十一時許風暴潮迅速出現,其中下環、內港、沙梨頭等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海水倒灌。大量海水迅速湧上路面,不少行駛中的車輛被水淹過,由於水位不斷上升,駕駛者被逼棄車逃生。停泊路旁的車輛更是無一倖免被水浸至車頂,多個停車場更被“淹沒”。
全澳大部份地區在十號風球期間陸續斷水斷電,到“天鴿”離去後,全澳大部份水、電力仍未恢復,斷水斷電的情況延至多日。受到斷水影響,不少市民到超市搶購食水乾糧,全澳大部份超市的樽裝水在“天鴿”襲澳翌(二十四)日早上已經賣光。各區出現到街道消防喉排隊“擔水”的人龍。市民自帶水桶、水樽及水盆等,到各區大廈地下的消防喉輪候取水。
不少店舖食肆受到水浸或斷水斷電影響無法營業。受“天鴿”破壞最嚴重的內港區,商戶忙於清理善後。商舖受水浸影響,貨品食物被浸,但無奈該區因全面斷水無法清潔;加上貨物受水浸後腐爛,該區大部份地方傳出惡臭,街道上滿目瘡痍。
“天鴿”襲澳期間奪去十條人命,受傷人數逾二百。天災後三日各政府部門下半旗誌哀。當局隨後就“天鴿”對澳門造成的經濟損失作出評估,總經濟損失達一百二十五億四千五百萬元。
內港等低窪地區在風災後大量廢物堆積如山,商戶將垃圾搬出街外亦無人清理。解放軍駐澳部隊經澳門特區政府請求,在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下,部隊在八月二十五日上午由運兵車送到內港十六浦前集合,列隊操入十月初五街協助清理垃圾。部隊亦分成多路開進新馬路、下環街及氹仔等地。駐澳部隊清理累計面積約一百零七點六萬平方米,街道總長約十二點零五萬米,截鋸拉運樹木約六百八十棵,運送垃圾約七百餘車,部隊於三日後完成行動返回駐地;成為回歸後解放軍駐澳部隊首次離開駐地的行動。
民防架構於“天鴿”襲澳的翌年(二零一八年)四月底舉行了代號“水晶魚”的颱風演習,藉此測試新制定「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及「應急指揮應用平台」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檢視及強化民防架構成員的應急管理聯動能力,演習隨後在每年進行。
今年的演習在四月二十六日舉行,是次演習模擬本澳受超強颱風”水晶魚二零二五”正面吹襲,氣象局發出十號風球及黑色風暴潮警告信號,預料低窪地區將出現嚴重水浸,需執行低窪地區疏散計劃。多個部門組成的撤離隊伍,聯同市民共同開展撤離演練,讓市民熟悉疏散撤離的方式和路線。整個演習歷時四小時十五分,共模擬了四十項颱風期間可能發生的意外事故。
氣象局預測,今年將會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澳,且不排除出現強颱風或以上級別熱帶氣旋;民防架構已經着手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準備。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於總結演習時表示,面對可能出現的各類極端天氣,需考慮更多複雜嚴峻的條件及情景,才能切實有效保障市民生命及財產安全,架構成員要繼續努力,儘快檢討演練中的不足之處,為修訂專項應變計劃提供意見,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和損失。
內港雨水泵站負責排洪
審計署揭只達最低要求
澳門防災減災工程分為短、中及長期規劃。短期規劃為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及筷子基至青洲沿岸的防洪工程。中期規劃有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路環西側防洪排澇總體方案(即俗稱的兩湖方案)、輕軌東線項目灘塗整治工程及新城A區堤堰優化工程。長期規劃包括內港擋潮閘、外港堤堰優化、內港防洪牆安裝工程及司打口蓄洪池。市政署早於二零一九年分階段展開“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包括在內港北建造雨水泵站、箱涵渠、鋪設排水管道等工作。
市政署在內港二十五號與二十六號碼頭之間興建EP8雨水泵房,二零二一年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體工程已基本完成, EP8雨水泵房面積約為三百五十平方米,設有四台潛水螺旋泵,每台水泵設計抽水量為每秒四點七六立方米。泵房的集水面積四十六點五公頃,覆蓋範圍由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一帶區域。
市政署指出,EP8雨水泵房排洪能力最高可達每秒十四點二八立方米,相當於兩分多鐘便可以排清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當海水的高度未越過泵房對出的矮牆時,泵房便會發揮最佳的排澇防浸作用,將雨水加快排走,紓緩內港北一帶的水浸壓力;若堤圍失守(即潮水高於四點一米或以上),海水持續湧入路面,大型集水箱涵渠將持續處於滿載情況,泵房雖仍能保持運作,但發揮的排澇防浸作用將大大降低。
公建局早前表示,內港北泵站投入運作後效果不錯,暴雨和天文大潮期間水浸基本解決,預計內港南工程完成後,效果會相若,可基本根治相關路段天文大潮、海水倒灌造成的水浸情況。
但是,審計署在二零二三公佈,泵站作為長期排澇基建設施,實際上只能應付十年一遇降雨強度,並非應付未來的長期需求。報告指出當時的民政總署只為滿足最低要求,提出排澇標準採用十年一遇,而負責審批把關的工務局知悉內港應採用的最低排澇標準為二十年一遇降雨強度仍無提出優化意見甚至核准工程。
審計署報告指,在二零一九年十月特區政府公佈《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中,經專家評估得出本澳五十六項應急能力中,“基礎設施防洪減災能力”排名倒數第三,相關設施屬首要建設的優先領域。但從是次審計可見,內港北泵站本質上未必能應付未來的長期需求,所投入的公帑未能發揮最大效益。每項基建均涉及龐大投資金額,同時建設過程往往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掘路、封路等安排,影響民生之餘,倘在建成後才發現不足,一般難以進行拆卸重建,否則不單止浪費公帑,更會對民生造成二次影響。報告又指,即使現時在內港南泵站作出補足措施,但無法改變內港北泵站排澇標準不足的既定事實,只能起紓緩作用,而非應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妥善處理。
市政署回應表示,當初在規劃內港北雨水泵站時,由於欠缺部門間的良好溝通,未能按照二十年一遇的降雨強度作為標準,是以十年一遇的降雨強度作為最低設計標準,但在規劃時考慮了區內所能收集的雨水量,而建成的雨水箱涵渠、排水泵房等設施的整體排澇能力超過十年一遇的設計標準,可以有效應對該區在降雨及暴雨天氣時的排澇需要。
署方又指,內港北雨水泵站運作兩年以來,歷經多場暴雨及颱風等惡劣天氣,尚未需要啟動泵房全部水泵排水,周邊地區的水浸情況有所改善。
內港興建大型排水設施
最後一期工程六月完成
解決低窪地區水浸問題
“天鴿”之後,政府制定多項防災措施,而“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是特區政府重大防災工程之一,為解決內港區地勢低窪而存在的水浸問題,工程於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底啟動;整項內港區排水系統整治工程範圍涉及比厘喇馬忌士街、河邊新街、火船頭街。
工程建成後,涵箱蓄水量達九千立方米,以滿載八成量計算,是原有渠網容量的三十倍,兩分鐘內可以將一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泵出,連同會封閉內港十二個渠口,將所有雨水透過涵箱渠排到海上,可以解決內港海水倒灌及暴雨引起的水浸兩大問題。
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長十一點三公里,將連接內港北雨水泵站,同時新馬路口將有渠網改善工程,相關工程將待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接近尾段時才會進行。工程原分成三期實施,隨後改為三期同步施工,因此原定的工期為四年,壓縮至三十二個月至二零二五年年中完成,期間劃分多個施工區域,盡量採取不全面封路,確保車流通行,為盡快完成工程,盡早回復正常交通及市民的生活作息。
當局預期建成雨水箱涵渠及雨水泵站後,可將內港一帶的雨水經雨水箱涵渠收集及再經雨水泵站抽升排出海。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第一、二期已經完工,公建局亦已臨時接收。整個內港南工程目前整體完成超過九成七,預計可於今年六月完工,之後移交市政部門營運。
內港南雨水泵站工程已建造的大型雨水箱涵,有條件封閉現時沿岸十二個出水口,這些出水口是海水倒灌的成因,目前五個出水口已封閉,接下來會全面封堵,解決天文潮時的海水倒灌,箱涵渠亦有一定的蓄水功能,暴雨水浸問題亦可得以解決,從而優化市民出行環境及營商環境。
另外,至於內港會否興建擋潮閘?公共建設局解釋,現時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中,將行車路面標高一點三米,假設興建擋潮閘,閘高將有五點五米,圍牆高度接近四點二米,將以圍堤方式興建。但考慮到內港有碼頭運作和外觀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是否採用圍牆方式興建擋潮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