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話坊

協調工作組成立

推動保障民就業

疫後至今,澳門失業率反覆,跌跌升升。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總體失業率百份之一點九,本地居民失業率百份之二點五,均較去年第四季上升零點二個百份點。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是每個政府應有責任,亦是特區政府一直強調的就業政策。為貫徹落實“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特區政府設立“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下稱“工作組”),由經濟財政司司長擔任組長,統籌協調跨部門資源,全面推動本地居民就業保障工作。

除本地居民就業,外僱數量問題同樣備受關注。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就業人口三十七萬一千八百人及本地就業居民二十八萬零二百人,按季分別減少六千五百人及五千八百人。政府表示,截至今年三月底,外地僱員人數共十八萬三千三百六十八人,較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底減少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人。外僱數字屬高屬低?政府解釋,澳門回歸至今GDP規模是當時的九倍,所需人力資源規模亦會上升。又以旅客增幅較大,需大量基層崗位提供服務為例,指出外僱問題並非簡單的加減數問題,強調政府會做好人力資源配置。

外僱數量逾十八萬

服務行業人資需求大,輸入外僱意味著本地人力資源無法滿足需求?還是本地居民不願意從事基層崗位?服務業的基層工種又是甚麼?統計局資料顯示,尋找工作的失業人口中,以失業前從事飲食業和零售業的佔多數,這些工種不正正就是服務行業嗎?施政報告提出,將研究設立綜合性職業培訓平台,整合資源,針對不同人群開展「訂單式培訓」,助居民就業晉升。政府上月底公佈設立“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成員由經濟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勞工事務局及相關職能部門代表組成。工作組並可按需求設立專責小組推進工作,又或邀請相關部門派員參加會議或提供意見。

政府表示,促進就業是當前本澳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為此,工作組需要更深入、更精準及科學地分析本地勞動市場狀況,科學研判人力資源趨勢,因應就業市場的變化,適時作出政策調整和優化。他指出,為促進居民就業對接,各部門需按自身職能,充份溝通本澳勞動市場的供需求資訊,盡快整理空缺資料,開展職業配對。另外,各範疇及部門在進行公共採購程序時,應在招標文件中列出優先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以增加本地居民就業機會。

工作組的主要職能包括:科學研判人力資源趨勢、收集及研究本地勞動市場的供求資料,以制定促進本地居民就業的合適政策措施、定期監察及評估促進本地居民就業工作的成效。

“工作組”與會各範疇及部門成員按自身職能,報告及討論促進就業的各項工作進度,包括不同行業的崗位供應情況、應屆畢業生就業需求、透過資料互聯方式掌握居民的就業狀況等,以便為優化及調整就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設職培平台增民競爭力

研方案輔導年輕人搵工

政府關注居民就業情況,今年首四個月,勞工局各類配對措施已協助逾三千四百人次成功獲聘。然而,本澳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施政報告提出研究設立綜合性職業培訓平台,透過整合政府部門、職業學院等多方資源,根據行業需求,向不同階層、年齡、學歷的人群提供針對性課程供居民報讀,讓居民有效提升競爭力,成功配對。關於青年就業問題。政府稱,教育部門將與勞工局合作,設計方案輔導年輕人就業。

現時勞工局持續透過不同配對措施,協助居民在相關行業盡快就業。資料顯示,今年首四個月,各類配對措施已協助三千四百三十三人次成功獲聘。雖然澳門失業率逐步回落到疫情前水平,但結構性失業問題較為突出。施政報告提出,針對結構性失業問題,研究設立綜合性職業培訓平台,希望該平台整合政府部門、職業學院等多方資源,針對不同階層、年齡、學歷的人群,根據行業需求開展定單式培訓。例如,針對衛星賭場失業人士需求,開辦針對性課程;對於大學畢業生,依據個人興趣和行業需求進一步開展專業培訓等。政府強調,本澳就業環境不單看就業數據,政府更著重質量。有關職業培訓平台會搜集居民求職需求,並瞭解招聘企業需要的認證等,並整合相關資料,提供針對性課程供居民報讀,以符合居民彈性進修的模式,讓居民有效提升競爭力,成功配對。

重啟人才需求調研

在本地居民就業、青年就業等議題上,有立法議員希望政府盡快建立綜合職業培訓平台,緩解結構性失業,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居民尤其青年創造更多新興產業職位。關於青年就業問題。政府稱,教育部門將與勞工局合作,設計方案輔導年輕人就業。將會循三方面優化青年人實習,善用餘瑕計劃增設海外學生網上面試;“澳門大專學生內地實習計劃”名額將增至五百二十個,涉及多個內地高新科技企業;與休閒企業商討學生職技實習,為就業鋪路。人才發展委員會亦將結合澳門和國家發展需要,重啟人才需求調研,分析就業市場趨勢,並從四方面著手,包括反映各行業對求職者的要求、細化調研資訊供居民生涯規劃參考、開展高等院校澳門畢業生就業和升學調查、評估各行業對中高層崗位人才需求,分析各科系在市場程度。

對於有議員建議加強職業規劃與教育體系銜接、加強校企合作等。政府認同職涯規劃的重要性,會通過跨司加強協調推進有關工作,因涉及到學生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商業上互動,希望把有關資訊提供年青一代掌握,及早決定。首先會做好自身系統整合,再同步考慮在政府「一戶通」內搭建。政府又稱,政府會持續檢視勞動範疇法例執行情況,積極聆聽社會意見並結合實際情況,有序開展相關修法、立法工作,尤其優先處理社會較關注的事項。同時會為居民提供多元技能測試,協助考取各類證照,提升技能及就業競爭力。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亦計劃增設國際認證考試的考場,方便居民應試。

 

公共工程優化招標制度

擬設本地僱員最低比例

本澳建築業由於缺乏年輕人入行,需要引入外地僱員作業。為增加本地僱員的就業機會、推進建築業界的人才培養與發展。政府計劃優化公共工程招標制度,當中研究在招標文件中列出優先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在具條件的情況下設定聘用本地僱員的最低比例、鼓勵獲判給人在技術、管理及專業崗位中逐步提高本地僱員的佔比等,藉以為本地僱員、尤其本地的青年人提供入行、培養以至晉升的機會。

建造業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偏偏少了本地人參與。公共工程在這方面有其責任存在,工程耗資巨額公帑都無法保障本地人就業或提升本地工人的技術是說不過去。本地工人一直停留在從事低技術工種層面,繼而出現要輸入大量外僱補充的行業生態。既無就業機會,也看不到工作前景,這點亦引伸到為何少有青年人入行。勞工局指出,在實務協助青年人轉介工作中,建築業並非年輕人的首選工作行業。但勞局將持續收集不同崗位的空缺數量,並透過設立安全主任、安全督導員等崗位,吸引年輕人進入建築行業。

近期,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連同工務部門領導與六個建築業界團體(下稱“六會”)下設的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代表召開會議,就優化公共工程招標及助力青年人投身建築行業等交流和聽取意見。政府未來將進一步優化公共工程招投標制度,促進行業良性競爭及健康發展。當中在詢價招標方面,將研究以“合理價格”取代傳統的“價低者得”模式,確保公共工程質量及進度符合標準完成。與此同時,為增加本地僱員的就業機會、推進建築業界的人才培養與發展,運輸工務範疇轄下部門於開展工程承攬及服務取得程序時,在招標文件中列出優先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在具條件的情況下設定聘用本地僱員的最低比例、鼓勵獲判給人在技術、管理及專業崗位中逐步提高本地僱員的佔比等,藉以為本地僱員、尤其本地的青年人提供入行、培養以至晉升的機會。

創崗位引年青人入行

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由公共工程做起,為私人工程或私人企業立好榜樣固然重要。除此之外,黑工問題同樣值得重視。勞工局資料顯示,去年至今年首季,打擊非法工作巡查行動中,共七百三十八人次被勞工局科處行政處罰,當中過半數為僱主實體,其餘為非本地居民,處罰金額共七百一十二萬五千元。而勞局巡查的場所包括建築地盤、商業及工業場所等,雖然沒有詳細佔比數據,但多少反映各行業聘用黑工情況仍普遍存在,包括建築業。在各種因素影響下,需要協助尋找工作的本地建築工人大有人在,資料顯示,今年首四個月,有二百三十六名建築業求職者透過勞工局的配對服務成功獲聘,去年則有六百四十八人次成功配對建築業工作。勞工局在持續快速收集公共工程項目不同工序階段的用人需求,按序為工友進行就業對接。除公共工程要優先聘用本地僱員,設定最低比例外,打擊黑工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