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話坊

人口增長經濟活動恢復

資源消耗增固廢排放升

為推動澳門社會各界落實減碳工作,配合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環境保護局早於二零二三年制定《澳門長期減碳策略》,作為澳門減碳工作的藍圖。惟環保工作知易行難,二零二四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顯示,去年澳門城市固體廢物量、飛灰量及廢棄車輛總數、耗電量及用水量等按年均有所增加。當中人均固體廢物量上升百份之四至日均二點一公斤,與二零一九年的水平相若;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升約一成。

環保局在二零二四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中指出,澳門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及其人均值在疫情期間有所下降,但隨着社會和經濟活動恢復,近兩年相關數據有所回升。報告顯示,去年城市固體廢物量按年增加百份之五點一至五十二萬六千公噸,人均固體廢物量亦上升百份之四至日均二點一公斤,均與二零一九年的水平相若;建築廢料量亦按年增加百份之十三點五至一百八十萬三千立方米,其中工程期間開挖的海泥量升幅顯著,上升四成七,而飛灰量亦上升了百份之二點七。另外,去年廢棄車輛總數按年增加二成二至一萬二千輛。

報告顯示,本澳去年廢物資源回收率為百份之二十一點七,其中三色廢物資源回收量均有明顯升幅。按重量計,回收量最高的依次為紙張、電子及電器設備、玻璃及廚餘。報告建議繼續以“源頭減廢、資源回收”為主軸,優化回收網絡,在社區設置更多回收設施,並透過多渠道宣傳提升社會各界減廢及回收意識;本澳亦可參考內地“無廢城市”建設的成功案例,共建“無廢灣區”。

續源頭減廢資源回收

除廢物堆填外,去年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升約一成。環境報告稱,隨著經濟和人口增長亦帶來資源消耗,去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源的估算排放量均同比增加,主要與飛機升降次數明顯上升有關。而各監測站空氣質量水平屬良好或普通的日數佔比八成八,按年輕微下降,非常不良日數二天。報告建議持續完善綠色出行配套,加大推動公共實體和公共交通轉用電動車,透過資助提供經濟誘因,進一步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

數據又顯示,本澳去年耗電量六千零三十百萬千瓦小時,按年升百份之五點一;用水量已回復至二零一九年水平,收費用水量九萬四千一百二十三千立方米,按年增加百份之二點六,人均收費用水量每日三百七十四點三公升,增幅百份之四,日平均總污水處理量亦增加百份之四點二。

報告稱,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平衡是確保未來世代福祉的關鍵,經濟增長對各項環境指標帶來壓力,因此應在發展中兼顧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環境保護。建議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創新科技的發展,加快綠色轉型,形成驅動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垃圾焚化中心完成擴建

日最大處理量三千公噸

特區政府去年就“環保”的公共開支約二十億元,佔公共總開支的百份之二點三,按年有所上升。環境報告指出,去年環保局完成建設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隨着第三期廠房投入運作,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的最大日處理能力已提升至約三千公噸,預計可滿足本澳未來一段長時間的廢物處理需求。特區政府去年亦批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設計、建造及經營合同,由四間公司合作經營。工程造價十一億四千萬元,設計連施工期三年二個月。

環保局表示,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於垃圾焚化中心原址進行擴建,工程包括:建造第三期垃圾焚化廠、新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以及一座行政樓和一座變電站。工程去年八月完成。第三期廠房採用德國馬丁逆推機械爐排焚化技術,將焚化過程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力,預計該廠房滿載時每年可產生逾二億度電。而新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主要採用旋轉窯焚化技術,設計日處理量為十二公噸,以有效處理本澳產生的各類特殊廢料。

環保局稱,隨着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的完成及投入運作,最大日處理能力已提升至約三千公噸,連同正推行的各項源頭減廢措施,以及待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落成後,預計可滿足本澳未來一段長時間的廢物處理需求。同時透過焚化中心轉廢為能的功能,有助進一步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另外,有機物佔澳門城市固體廢物約三至四成,為更好地將廢物資源化利用,轉廢為能,政府落實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去年中,特區政府批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設計、建造及經營合同,由中鐵一局、同方環境、旺能環保、澳馬建築合作。合同期限約十八年,其中設計及施工期三年二個月,經營批給則自臨時接收日起計十五年,工程價金十一億四千萬元。承批公司在經營批給期內將獲七億二千萬元財政援助,但要將出售再生能源、出售廢油及出口有機肥料作資源化再利用等產生的收益三成支付予特區政府。

按照批給合同,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位於現時建築廢料堆填區東部,專為處理廚餘、缸車運載的油脂廢水及流動廁所廢水的基礎設施,經營批給除了中心的營運和維護,亦包括協助特區將來實施有機資源收費制度的服務。

中標公司須按投標案卷要求在指定位置設計和建造以厭氧分解產生生物氣(一種與天然氣相近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發電為主要技術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首階段的日處理量為一百五十公噸廚餘,以及四百二十立方米吸缸車廢水(主要為食肆廚房的隔油井油脂廢水及地盤的臨時廁所化學廢水)。

 

惰性建廢運內地處置

「生態島」計劃續展研

上屆特區政府提出在黑沙海灘對出水域建設「生態島」,起初聽到時,還以為是路環生態保護區之類的環境保護工程,以維護自然生態,讓候鳥有棲息和覓食的自然環境。但實際上「生態島」卻是用於解決數量日益擴張的建築廢料。雖然「生態島」的名稱相當環保,但以建廢由零開始堆填成為「生態島」的做法,引起了社會尤其環保人士的關注,擔心這樣反而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甚至對在附近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構成威脅。

最近,特區政府公佈澳門與內地簽署合作安排,將本澳符合國家規定的惰性拆建物料運至內地海域處置。消息一出,環保人士憧憬著備受質疑破壞海洋環境的「生態島」計劃有望煞停!環保局指出,今次區域合作是希望能協助澳門在短期內處理大量的盾構土,原因輕軌東線等工程產生大量盾構土,只有一個堆填區的澳門亦早已不勝負荷,完全無力消化排山倒海而至的建築廢料。環局形容今次《安排》將成為澳門跨區處理惰性拆建物料的首個成功案例,有助紓緩澳門建築廢料堆填區的處理壓力。如此一來,是否意味著「生態島」沒有建設的必要?

事實上,「生態島」早於《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二零一九│二零二八年)》中已提出,按照國家減災委專家團隊建議,需要儘快在澳門管理的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範圍內建造融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功能為一體的建築廢料堆填區│生態島。在《海洋功能區劃》中也提到路環南邊區劃「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文體休閒用海區」,將兩個功能區的南面及東南面規劃為「廢棄物處置用海區」及「海洋傾倒區」。兩個月前運輸工務司司長在立法會曾清楚強調有關計劃無停到,正開展研究和論證,將適時公佈。看來「生能島」工程事在必行。

建廢堆填區不勝負荷

澳門回歸以來,一直大興土木,建築廢料堆積如山,建廢堆填區早已不勝負荷。環局透過短中長期措施,包括改良堆填區地質、篩選建廢和收費等,盡量解決處理好建廢造成城市的問題。然而,在可見的將來,澳門城市發展中必然會製造出大量建廢。而今次澳門與內地簽署合作安排,將本澳符合國家規定的惰性拆建物料運至內地海域處置,短期是針對處理輕軌東線等工程產生的大量盾構土,長遠而言,運至內地處理的惰性廢料也得符合國家規定,不達標準的物料仍需在本澳堆填區或未來其它地方就地處理。

環保局強調,「生態島」建設並非將垃圾直接倒落海,物料全部都經過篩選和符合國家標準的填海物料,慢慢分類填上去,而選址亦非中華白海豚出沒的地方。除為處理建廢外,政府也希望通過景觀設計,將「生態島」打造成多功能親海空間和城市綠肺,融合環保、防災減災及科普教育功能。「生態島」也不是說填就填,環局表明會做足環評,並開展二三輪公示收集意見,包括對中華白海豚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