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經濟
新口岸將一連十天舉辦市集活動,主打美食和文創,藉宣傳推廣活動引客入區消費,欲填補隨著衛星賭場的落幕所流失的顧客。目前商戶多持觀望態度,當然希望政府多舉辦活動以及美化區內環境,以此扭轉乾坤。然而,這是一項有勝於無的短期措施,長遠應如何改造來迎合現時旅客的消費模式,甚至更多面向本地消費,當中不僅是商戶要考慮轉型,該區也得重塑社區感覺,打破現時既不像民生區,也不是旅遊區的模糊狀態。
商戶要視乎往後發展再作打算,政府或許在後續工作上要思考更多,單靠一次半次宣傳多於實際的活動,不足以令新口岸區煥然一新。即使提出了一段時間的六大片區要如何活化,如何發展成社區商圈,也不是說一蹴而就,何況新口岸亦不在六大片區之內。澳門旅遊業由傳統旅遊區發展到社區旅遊模式,現時的確多了旅客入區,相信對於部份商戶有得著,但有幾多受惠,受惠又有幾多?恐怕不是持續經營的重要持撐!
全澳商戶皆做旅客生意是不現實,社區發展與居民生活密不可分,民生好,社區好。惟現時轉變的不只是旅客消費模式,連居民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北上消費不過是其一,最主要還是整體經濟氣氛低迷,尤其是一眾打工仔對工作前景的擔憂又或失業,從而令消費變得謹慎。當然,有經濟能力或有穩定的工作者,都在旅行吃喝玩樂。社區經濟要活起來始終得靠居民維繫,思前想後,如不少意見所指消費卡在這段時間所起的效果始終是最直接和明顯。
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