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唐國安(三)

 

唐國安成清華學堂的奠基人

473-01唐國安舊照(互聯網圖片)

473-02清華學堂(互聯網圖片)

 

上回講到遊美學務處成立,周自齊和範源濂兼半職,唐國安為全職。唐國安實際上擔負了遊美學務處的日常主要工作,而遊美學務處首要任務是選拔優秀學生赴美留學,以培養國家急需的現代化人才。唐國安親自參與了考選工作。首次考試在北京史家衚衕舉行,吸引了630名考生報名,最終僅錄取了47名佼佼者。唐國安與周自齊、範源濂等主考官一起,以嚴謹的態度和公正的標準,確保了選拔過程的嚴格性和錄取學生的高質量。此後,他又連續主持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考選工作,分別錄取了70名和63名學生,並額外保送了12名幼童生赴美深造。

唐國安深知,這些學生不僅是國家的未來,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因此,他在選拔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的學術能力,更看重他們的品德和潛力。這些留美學生不負眾望,學成歸來後大多成為各領域的精英,如梅貽琦、蔣夢麟、胡適等,他們分別掌管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09年9月,首批47名留學生踏上了赴美留學的徵程。唐國安親自擔任護送任務,從上海乘船橫渡太平洋,歷經20余日的航行,終於抵達美國春田市(Springfield)。他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將他們妥善安置在不同的學校,並與駐美學生監督容揆一起,到各校考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看到留學生們在異國他鄉安心向學,唐國安才放心地返回國內。這次成功的護送,不僅為後續的留學生護送工作樹立了榜樣,也展現了唐國安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

為了做好留學生赴美前的準備工作,遊美學務處決定籌辦肄業館,並選址於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唐國安積極參與了肄業館的籌建工作,從修葺工字廳到建造教學用房和學生宿舍,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經過一年的努力,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周自齊任監督,範源濂和唐國安任副監督,胡敦復受聘為教務長。這所留美預備學校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留學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然而,清華學堂的成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它是在清皇室的直接監管下成立的,背景複雜且敏感。美國作為八國聯軍之一,曾攻佔北京城並掠奪中國財富,其提供的部分賠款被用於辦學,企圖培養未來親美人士。這使得清華學堂從一開始就背負了「賠款學校」、「國恥學校」的沈重標籤。但唐國安等教育先驅並未因此氣餒,他們堅持教育救國的理念,努力將清華學堂辦成一所具有國際水準的現代化學校。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將大量經費用於軍餉,導致清華學堂經費緊張,不得不於11月停課關閉。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唐國安沒有選擇逃避或放棄。同年12月,他按計劃奉派為中國代表團代表,參加了海牙第二屆萬國禁煙會議,與國際知名醫學專家伍連德博士等通力合作,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務。這次經歷不僅展現了唐國安的國際視野和外交才能,也體現了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擔當。

 

 

 

聰明反被聰明誤

 

473-03蘇軾畫像(互聯網圖片)

473-04楊修畫像(互聯網圖片)

 

「聰明反被聰明誤」,指玩弄小聰明,結果反而害了自己,其源頭可追溯至宋代文豪蘇軾的《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此詩以戲謔之筆,道出了蘇軾對自身經歷的深刻反思與無奈自嘲。

蘇軾,才華橫溢,名震文壇,卻因政治立場堅定,反對王安石新法,加之詩文中流露出的對「新進」的譏諷,不幸被捲入政治漩渦,身陷囹圄。雖幸免於死,但貶謫黃州之命,無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在黃州這片偏遠之地,侍妾王朝雲為其誕下一子,取名遁,為蘇軾黯淡的生活帶來一抹亮色。然而,在喜悅之余,蘇軾卻借洗兒之俗,寫下了這首滿含深意的《洗兒戲作》。他感嘆世人皆盼子嗣聰明伶俐,前程似錦,而自己卻因「聰明」二字,一生坎坷,故而希望兒子能遠離聰明帶來的災禍,平平安安地達到高位,享受無憂無慮的人生。

蘇軾的遭遇,是對「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一古訓最生動的詮釋。他自恃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卻因過度自信、張揚,在處理事務時屢屢觸犯權貴,最終導致一系列的失敗與打擊。這並非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未能把握住智慧的「度」,知進不知退,最終落得個顛沛流離、壯志難酬的下場。後人的評論一針見血:「蘇軾曉得一生吃虧在於聰明二字,與其反被聰明誤,不如做個愚人。」這既是對蘇軾的同情,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醒。

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東漢末年的楊修便是另一個典型代表。他才思敏捷,智慧超群,是曹操麾下的一名得力幹將。然而,楊修卻因過於展露鋒芒,不懂得收斂與自省,最終招致殺身之禍。一次,曹操建造花園,驗收時在門上題寫「活」字,眾人皆不解其意,唯有楊修一眼識破,指出是嫌門太闊。曹操表面讚許,內心卻已生忌恨。又一次,曹操以「一合酥」三字示眾,楊修竟擅自分食,以「一人一口酥」為由,令曹操哭笑不得,內心卻更加嫌惡。最終,在漢中之戰中,楊修因一句「雞肋」之言,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為由處死,其命運之悲慘,令人唏噓不已。

楊修的故事,是對「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又一深刻註解。他雖智慧過人,卻因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收斂鋒芒,掌握一個「度」,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這告訴我們,真正的智者,不僅要有超群的才智,更要有自知之明和自省能力。他們深知,在利益面前,除了個人得失,更需顧及社會利益,學會適可而止,理性全局地看待問題。

這兩則故事,無一不在告誡我們:聰明雖為財富,然運用不當,亦會成為毀滅的根源。「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警示,更是對智慧運用的一種深刻反思。

 

 

 

中國之最(七十三)

全球最窄縣城——雲南鹽津縣(二)

 

473_06:鹽津縣乃中國最窄的縣城(互聯網圖片)

473_07:豆沙關附近留存了「僰人懸棺」遺迹(互聯網圖片)

 

上期本欄提到,山脈間的鹽津縣依峽谷而建,地勢狹長,兩側峭壁聳立,關河自城中穿流而過,街道與房舍緊貼山勢東西分布。縣城最窄之處僅約30米寬,最寬處也不過約300米,因此被譽為「中國最窄的縣城」,也讓人重新定義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一線城市」。

地下鐵龍穿城過

受限於峽谷地形,傳統鐵路無法鋪設。工程師們創造性地讓內昆鐵路鑽入地下——全長1,800米的「鹽津隧道」斜貫縣城基底,其中近130米地段隧道頂部距地表僅3.4米,地表建築密集,包括一棟7層樓辦公樓。鐵路隧道於2001年隨內昆鐵路全線通車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每天仍有旅客列車從縣城地下穿行,被居民戲稱為專屬「地鐵」。每日一班綠皮火車呼嘯而過,以巴士般低廉的票價連通昭通與內江,成為山民出行的生命線,亦是是鹽津縣獨特的「地鐵」景觀。

垂直世界裡的市井人生

鹽津的市井韻律藏在「唯一主街」的日常中。當地官員笑言:「在鹽津你不會迷路,因為只有一條路」。這條傍河而建的幹道,是縣城的動脈——早餐鋪蒸騰的熱氣混著蹄花米線的麻辣香,主婦們在吊腳樓陽臺晾曬衣物,放學孩童蹦跳著避讓偶爾交會的車輛。雖空間侷促,人均居住面積卻意外寬裕,祕密在於建築向高空生長,部分住宅達七八層,電梯成為新建築標配。

經濟命脈隨時代流轉。昔日鹽銅貿易式微後,礦業與特色農業崛起——煤、鐵、鉛、鋅礦藏支撐工業;烏骨雞、五倍子、茶葉構成「山地商標」。而近年最耀眼的轉型,莫過於峽谷觀光業的興起。2025年初新建的懸崖觀景臺上,遊客以「穿越機」俯衝峽谷,驚險畫面引爆社交媒體。當地店主李鍾元欣喜見證變化:「我們的城鎮正在發展,客戶越來越多,生意蒸蒸日上」。

探索鹽津

豆沙關時空隧道:距縣城22公里,石門關如巨神劈開的裂隙,隋代古城堡雄踞隘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氣勢攝人心魄。最佳觀測點在高速路觀景臺,五道並行奇景盡收眼底。深入古鎮,唐袁滋題記摩崖、明清三觀樓塔、懸崖博物館訴說千年滄桑。豆沙關附近留存了「僰人懸棺」遺迹,這是古代巴蜀地區奇特的安葬形式,棺木是如何安放到懸崖之上,至今仍然是謎。

舌尖上的峽谷:潮濕氣候催生重口味飲食文化。麻辣米線為早餐主角,蹄花、雞湯、羊肉、臊子澆頭輪番登場;午餐必嘗鹽津烏骨雞,肉質緊實燉湯鮮醇;入夜後吊腳樓燒烤攤飄香,當地產竹筍、臘肉佐以包穀酒,最是驅濕暖身。

極限地理體驗:勇敢者可挑戰白水江漂流,橡皮艇在激流中衝向三股水瀑布;地質愛好者探秘廟坝蓮花溶洞,鐘乳石在燈光下幻化仙境;攝影師則守候老黎山「佛光」——雲霧折射陽光形成彩色光環,宛如神跡。

 

 

 

澳門航空史_70

澳門旅客量增加推動國際機場擴建

 

473_05:澳門國際機場客貨運量逐年增加

 

1995年澳門國際機場通航,隨著澳門回歸,與外界交流增多,機場規模受限,擴建成重要進程。其擴建是多重因素驅動的必然:本地支柱產業依賴航空運輸,新業態崛起,物流需求增長,現有設施難滿足;區域合作下,大灣區建設要求澳門機場錯位發展,需擴建增強協同能力;全球航空業大型客機普及,澳門機場現有設施局限,需升級擴大以提升競爭力。故而,擴建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緊迫性。而客運量、貨運量以及航線網絡的數據變化,直觀地反映了澳門國際機場的運營壓力,也充分證明了其擴建工程的現實必要性。

在客運量方面,澳門國際機場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旅客吞吐量為608.5萬人次;2017年增至623.7萬人次,同比增長2.5%;2018年達到705.6萬人次,同比增幅躍升至13.1%;2019年更是達到814.7萬人次,同比增長15.5%,創下歷史新高。這一連續增長的態勢,體現了澳門旅遊業和對外交流的活躍程度。雖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旅客吞吐量驟降至114.1萬人次,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客運量逐步恢復,2023年達到450.3萬人次,2024年回升至680.5萬人次,已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按照這一恢復速度,預計未來幾年客運量將持續增長,甚至超越2019年的峰值,現有的航站樓容量、停機位數量等將面臨嚴重的供需矛盾,若不進行擴建,必將導致航班延誤、候機擁堵等問題,影響旅客體驗和機場運營效率。

貨運量的變化同樣顯示出機場擴建的緊迫性。2016年,澳門國際機場的貨運量為3.8萬噸;2017年增至3.9萬噸,同比增長2.6%;2018年達到4.2萬噸,同比增長7.7%;2019年進一步增至4.5萬噸,同比增長7.1%。疫情期間,貨運量雖有所下降,2020年降至3.2萬噸,但隨著全球貿易的復甦,2023年回升至3.9萬噸,2024年達到4.3萬噸,逐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澳門物流業的發展重點在高附加值產品,這些產品對運輸時效要求極高,依賴航空貨運實現快速配送。現有的貨運站設施和處理能力,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貨運需求,若不及時升級,將制約澳門物流業的多元化發展。

航線網絡的佈局也存在明顯短板,需要通過擴建來支撐進一步完善。截至2024年底,澳門國際機場共開通定期航線85條,其中國際航線42條,地區航線43條。在通往葡語國家的航線方面,雖澳門特區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角色,但目前為止並沒有直航葡語國家的航線,這與澳門作為葡語國家與中國內地橋樑的定位不相匹配,制約了澳門以至於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國內航線方面,主要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對二線城市的覆蓋不足,難以充分挖掘潛在的客源市場。航線網絡的完善需要以充足的機場設施為基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擴建工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