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之名人錄——王寵惠(四)
亮相國際會議力爭中國主權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這一場看似要維護世界和平的會議,實則成為了列強重新瓜分世界、尤其是對中國進行利益宰割的場所。日本企圖借機攫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中國面臨著主權被嚴重侵犯的危機。此時,由王寵惠與蔡元培、汪大燮、林長民等人倡導成立的國民外交協會挺身而出,他們心懷國家,積極行動。國民外交協會給中國代表團發去通電,堅決要求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這通電如同一記響亮的警鐘,喚起了國內民眾對國家主權的強烈捍衛意識。在強大的國內輿論壓力下,顧維鈞等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一壯舉被譽為中國輿論「在歷史上第一次奮起,並且迫使它的政府屈服」。而王寵惠在這場鬥爭中並未停歇,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奔走,為解救被捕學生不遺餘力,展現出了對青年學子的關懷和對正義的執著追求。
時間來到1921年11月12日,美國首都華盛頓迎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國際會議。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個國家齊聚於此,商討限制海軍軍備、解決太平洋和遠東諸多問題。中國派出了以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為全權代表的龐大代表團,多達一百三十多人。
王寵惠作為核心成員之一,全身心投入到會議的籌備和談判工作中。在會議進程中,王寵惠展現出非凡的外交智慧和戰略眼光。從會議伊始,他就十分注重與美國的配合,積極爭取美國對中國的同情。
15日晚,在美國代表許士的授意下,王寵惠與施肇基等人連夜商議,針對遠東太平洋問題提出了中國的十項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內容為各國尊重並遵守中國領土完整及行政獨立原則;中國聲明不以本國領土或沿海地方之無論何處割讓或租借與無論何國;中國贊同開放門戶、工商業機會均等主義;尊重中國中立國的中立權等。
雖然這十項原則一經公佈,便遭到代表團其他成員和國內輿論的反對,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一先聲奪人的外交策略無疑是大膽而正確的。它沒有糾纏於具體問題,使得王寵惠等人提出的原則迅速得到包括日本在內的大會成員國的一致贊成,讓中國在會議中取得了主動權。而且,這些提議完全契合美國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有利於借助美國的力量來限制日本對中國日益逼近的侵略態勢。
幾天後,美國代表路特在中國十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會議的四大原則,其中第一項「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中國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正是在王寵惠等人的極力爭取下才得以列入。這四大原則最終為各國簽字通過,成為華盛頓會議解決中國與遠東問題的重要依據。
華盛頓會議明確提出尊重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這一原則,為中國後來在國際上維護和爭取國家利益提供了基本的法理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自「一戰」以來對中國步步緊逼的氣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王寵惠在會議上還極為關注領事裁判權的撤廢問題,他深知「此制一日不廢,則中國未便開放內地任外人居住貿易」。為此,他提出了取消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等多項建議案,與列強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談判。
儘管由於列強的重重阻礙,中國利用華盛頓會議收回領事裁判權的想法再度受挫,但王寵惠的愛國熱情和聰明才智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在他的堅持下,會議通過《關於在中國之領事裁判權決案》,決定由各國各派一人組成委員會考察在華領事裁判權的現況及中國的司法狀況,並承諾中國派一人列席委員會,對委員會的建議有自由取捨權,且今後各國取消領事裁判權時不能再附有其他條件。雖然此次會議未能讓列強正式取消在華領事裁判權,但至少開啓了這一進程,為未來中國司法主權的完整恢復帶來了希望。
中國之最(七十七)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一)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新華網圖片)
在中國南海之濱,橫跨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一座連接香港、珠海與澳門的交通樞紐,更是人類工程史上的壯麗豐碑。這座全長55公里的超級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打破多項世界紀錄,成為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標誌著中國橋梁建設技術邁入世界領先行列。要理解這座大橋的非凡意義,必先回溯其誕生的時代背景與建設過程中攻克的技術難題。
世紀工程的誕生與技術奇蹟
港珠澳大橋的規劃由來已久,其核心訴求源於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的迫切需求。20世紀末以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經濟輻射力強但土地資源有限;珠海與澳門地處珠江口西岸,擁有廣闊發展空間,卻受地理位置限制,與東岸的聯繫長期不便。此前,從香港到珠海的陸路交通需繞行虎門大橋,耗時超3小時,水運則受天氣影響較大,效率難以保障。隨著大灣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構建一條快速、穩定的跨境通道,成為推動三地資源流動、產業協作與民生融合的關鍵。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這一耗資約1,269億元人民幣的世紀工程,從規劃到建成歷時14年,匯集了數萬名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
建設過程中,港珠澳大橋面臨著伶仃洋海域獨特的自然環境與技術挑戰。首先是海域複雜的地質與水文條件:伶仃洋是珠江入海口,水流湍急,沉積層厚度達數十米,且存在大量軟弱地層,給橋樑基礎施工帶來極大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工程團隊研發了「深插式鋼管樁」技術,將直徑2.5米、長達60米的鋼管樁打入海底深層地質,確保橋墩穩固,單樁承載力高達3萬噸,相當於3000輛小汽車的重量。其次是颱風與海洋腐蝕的威脅:伶仃洋每年平均有6-8個颱風登陸,最大風速可達每秒50米,同時海水的高鹽分會對鋼結構造成嚴重腐蝕。為抵禦自然災害,大橋採用了抗風等級達16級的橋梁設計,並對所有鋼結構進行「三層防腐處理」——底層鍍鋅、中層塗裝環氧樹脂、表層覆蓋氟碳塗料,確保橋梁使用壽命達120年,遠超國際橋梁常見的100年標準。
更為艱巨的挑戰是穿越伶仃洋主航道的海底隧道工程。由於主航道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線之一,每天有數百艘遠洋貨輪通行,無法建設橋梁,因此工程團隊決定修建一條長達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這也是全球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沉管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組成,每節沉管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重量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約8萬噸)。要將這些龐然大物在海底精准拼接,誤差需控制在厘米級,難度堪比「海底穿針引線」。為此,工程團隊創新研發了「半潛駁運輸安裝法」,通過衛星定位、聲納導航與自動調整系統,在波濤洶湧的海域中,將每節沉管準確安放至預定位置,最終實現33節沉管「零縫隙」拼接,防水性能達到世界頂級水平——隧道內滲水量每24小時不足20升,僅為國際標準的1/20。
此外,港珠澳大橋還在生態保護領域創下典範。伶仃洋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大橋建設範圍內約有200頭中華白海豚活動。為避免工程對白海豚棲息環境造成影響,工程團隊成立了專門的「白海豚保護工作組」,投入數億元用於生態保護。施工期間,團隊採用「靜態爆破」「無水鉆孔」等低噪音施工工藝,並安裝水下聲納監測系統,一旦發現白海豚靠近施工區域,立即停工避让。同時,工程團隊還在海域種植了大面積的紅樹林,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據監測數據顯示,大橋建設期間,中華白海豚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從200頭增加至約250頭,實現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生態承諾。
舉頭三尺有神明
.jpg)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它源自道家文化體系,蘊含著深厚的道德訓誡意義。這句話不僅是對人們行為的警示,更是對內心道德自律的一種呼喚。
道家典籍《太上感應篇》中提到:「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意指人的頭上有三台北斗神君,他們時刻記錄著人的一言一行,以此勸人向善。這種說法反映了古人對未知的敬畏和對「天」的崇拜,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變相的行為約束機制,使人們在做事情時能夠有所顧忌,堅守做人的底線。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的「三尺」,並非實指距離,而是一個虛數,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代,「三」被視為一個吉祥的數字,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還有「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因此「三」在中國文化中佔據了特殊地位。而「三尺」作為劍的規格上等標準,自周朝起便成為英雄豪傑的象徵,如劉邦所言「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更增添了「三尺」的傳奇色彩。
在「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語境中,「三尺」成為了神明監察人間的象徵性距離。民間傳說中,日游神與夜遊神兩位神靈,分別負責在白天和夜晚記錄人們的善惡行為。他們每天拿著小本本,在人間巡查,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作為地府判官判斷賞罰的依據。為了更好地觀察人們的行為,這兩位神靈總在人們頭頂的三尺範圍之內活動,因此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說法。
這句諺語的核心含義在於告誡人們不可做違背良心的行為,因為神明時刻在監察人間的善惡。它以具象化的「三尺神明」意象,警示世人所有行為皆處於神靈的監察之下,作惡者終將受到報應。這種勸善功能體現在通過神明鑒察來規範社會行為,強化人們的道德自律意識。
「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下一句,即「不畏人知畏己知」,它源自清代官員葉存仁的故事。葉存仁為官三十餘載,清廉自守,對任何賄賂都堅決拒絕。在他退休之際,下屬們為了避人耳目,晚上乘小舟送來集資購買的珍貴禮物。葉存仁看到後,即興賦詩一首,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一句,道出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這句話後來逐漸衍生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俗語,強調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舉頭三尺有神明」及其後續的「不畏人知畏己知」,不僅是中國傳統道德訓誡的典型代表,更是對人們內心道德自律的一種深刻呼喚,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堅守道德底線,做到知榮辱、講道德,行得正、坐得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如清風明月般流芳百世,成為真正有道德、有擔當的人。
澳門航空史_79
世遺城市為澳航帶來機遇
澳門成為世遺城市後,澳航迎來大批旅客
本欄上期講到,「SARS」疫情在2003年底開始受控和消褪,澳門航空為應對的「SARS」疫情應對危機措施取得成功,讓澳門國際機場從中轉樞紐到區域航空網絡的構建,在澳門航空的努力下,逐步建立起以澳門為中心,輻射中國內地主要城市和東南亞地區的客貨航線網絡。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澳航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推動客運業務從「中轉為主」向「目的地旅遊」轉型。推出「澳門世界遺產主題航班」,在機艙內張貼大三巴、議事亭前地等遺產景點海報,機上廣播新增遺產文化介紹環節,機餐推出「澳門特色套餐」(包含馬介休、豬扒包等本地美食);與澳門文化局合作,在航班上免費發放《澳門世界遺產導覽手冊》,並推出「機票+遺產景點門票」組合產品,套票銷售量占當年旅遊客票的35%。
針對不同客群的需求差異,澳航實施「分眾化服務策略」:商務客群方面,加密澳門至北京、上海航線至每日2班,在機場設立「商務專屬值機櫃台」,商務艙旅客可享受「快速安檢+貴賓車接送機」服務;家庭客群方面,推出「親子旅遊套票」,包含兒童機上玩具、免費托運嬰兒車服務,並與澳門科學館合作提供門票折扣;自由行客群則上線「機票+當地遊」預訂平台,用戶可線上預訂導遊服務、租車業務,平台上線半年交易額突破500萬澳門元。
2005年2月1日,正式啟動常旅客計劃「澳尊會」,建立銀卡、金卡、白金卡三級會員體系:銀卡會員需累計2萬飛行里程或15次飛行記錄,可享受額外10公斤行李額、優先登機服務;金卡需累計5萬里程或35次飛行,新增機場貴賓廳使用權(每年12次)、免費機位升艙機會(每年2次);白金卡需累計10萬里程或60次飛行,可享受專屬值機人員、貴賓車接送機(每年8次)等頂級權益。為快速積累會員,推出「首年里程加倍」活動,新註冊會員首次飛行可獲得2倍里程,當年註冊會員達5.2萬人,其中銀卡占比68%、金卡25%、白金卡7%;會員復購率達45%,高於非會員的22%,有效提升了客戶粘性。
此外,2005年澳航還優化了機隊結構,將最後1架波音767-300ER機型退出運營,機隊實現「全空客化」,共8架飛機(5架A320、2架A321、1架A300貨機),平均機齡降至6.8年,單位運營成本同比降低9%;全年營業收入達8.5億澳門元,同比增長12%,實現成立以來最穩健的盈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