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建輕軌環型路網
研西線結合防洪堤
特區政府積極推動輕軌建設,冀打造成環型路網,覆蓋更多出行需要。現時澳門半島除東線工程全力開展中,政府亦將重點規劃輕軌西線,初步擬定從青茂站延伸到筷子基,再經內港到媽閣,期望輕軌未來能成為澳門交通主軸。同時,會探討輕軌西結合防洪工程的可行性。有團體建議在內港岸線向外五十米或以上水域興建防洪堤和輕軌,有助解決內港碼頭問題。
目前政府正開展未來澳門輕軌網絡選線調研工作,計劃將輕軌打造成環形網絡。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早前稱,相信隨著輕軌線路增加,乘客數量將有乘數效應,同時期望輕軌未來能成為澳門交通主軸。他指出,輕軌已運作一段時間,路線網亦需隨社會實況作出改變,政府將重點規劃輕軌西線,初步擬定從青茂站延伸到筷子基,再經內港到媽閣;另外,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是本澳其中一個重要口岸,假設輕軌線路可經過東區,由外港區進入南西灣區再到媽閣(南線),便可形成一個環形網絡,覆蓋更多出行需要。
選線確定後啟諮詢
政府表示,目前已開展前期研究,若確定選線後會向公眾諮詢意見,並預料人工島支線建設時間會較輕軌西線更快,因施工條件更好;至於輕軌西線方面則需考慮環境因素、施工情況對居民的影響等,但若落實建設,相信地下施工比例較多,對交通影響較低。在城市總體規劃研究過程中,曾建議北區-1預留連接林茂塘西側及青洲區的跨區道路,政府將就相關方案的實施空間和可行性作出研究,另外亦會尋求合適單位研究輕軌路線,一併探討輕軌西線結合防洪工程的可行性。
西線行經內港,一併解決防洪問題是必須,技術上相信也可做到。但西線工程最大問題始終是內港碼頭的營運與去留,也是最大的障礙,只要能達到共識或有讓大家皆滿意的方案,西線工程指可待。對於政府有關澳門半島輕軌西線計劃。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建議在內港岸線向外五十米或以上水域興建防洪堤和輕軌,認為這是最快、最容易解決內港碼頭問題或牽涉訴訟。
意見倡築防洪堤
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建議防洪堤長度約兩公里,北至海港樓、南至航海學校,料需時兩年建成。利用堤身興建輕軌西線,既可完全避開碼頭設施,相關距離亦在澳門水域內,不會與珠海產生矛盾。日後防洪堤所增加的土地,地下可同時建設共同管溝,解決內港供排水、供電等設施問題;若軌輕地下化,地面則可打造外環快速車道,緩解河邊新街交通擠塞問題,亦可建設綠化公園、旅遊設施和碼頭相關產業等,形容一個工程可解決生態、安全、衛生、交通等多方面問題。
輕軌正朝著環島形式興建,但要切底完善路線,貫穿新區舊區,相信仍有一段長日子。輕軌若要深入澳門各區,司長直言,一些走線地下化是「唯一出路」。眾所周之,輕軌建設之初已做過相關研究,技術上應該可行。不過,澳門地方細,從實際需要角度看,或者可以待環島線落成通車再作決定仍未遲。
東線按進度建符合預期
營運開支增靠政府財援
輕軌東線工程動工至今已接近兩年,預計二零二九年下半年具備通車條件。立法會財委會今年五月開會跟進《二零二四財政年度第四季度投資計劃預算執行報告》。委員會引述政府報告稱,輕軌東線經核准預算增加七億三千萬元,並預計延至二零三一年完工,故要求政府解釋以及交代輕軌東線系統具體完工及通車的時間表。輕軌工程耗資固然龐大,營運開支亦隨著路線擴展而增多。輕軌營運報告顯示,去年開支七億四千六百七十多萬元,按年增加百份之二。總收入為七億七千多萬元,當中政府財政援助六億七千多萬元,佔八成八。
立法會財委員指出,根據政府提交資料,輕軌東線增加預算涉及部份地段設計費,委員會要求政府補充相關開支增加全部用處,以及交代確實通車時間表。既增預算又延長工期!豈不是超支超時?公共建設局其後發出新聞稿,稱輕軌東線工程於二零二三年第三季動工,預計於二零二八年第一季竣工,土建工程完成後會進行行車系統的安裝及測試。整個項目正朝着二零二九年下半年具備通車條件的目標邁進。當局強調現階段項目總體完成度達四成一,整體進度及預算符合預期。
當局指出,東線與剛完成不久的媽閣線、橫琴線及石排灣線相同,在土建工程完成後,仍需完成行車系統的安裝及測試後才可具備通車條件,參照過去三條輕軌線均可按時完成,並無出現延誤情況,相關工程安排計劃是可行的。當局進一步解釋,東線土建南北兩段工程判給金額共九十二億八千一百萬元,按工程進度分年度支付。因應二零二四年實際建設進度超前完成,故需調撥款項以作支付。列車系統方面,由於部份工作會在通車之後繼續執行,故財務上亦需預留至二零三一年。翻查資料,立法會財委會在之前跟進去年首季投資計劃預算執行報告時,東線項目預算增加逾二十億元,令總估算上升至一百三十七億八千萬元。當時政府解釋因新增了輕軌東線行車系統判給,故項目最新估算金額高於二零二三年。現時總體預算仍未超出當局所講的三百一十四億元「概算」。
人員開支升幅倍半
輕軌東線預算隨時有變,實際耗資多少?想信要待完工一刻才能分曉!輕軌工程耗資固然龐大,營運開支亦隨著路線擴展而增多。輕軌營運報告顯示,去年開支七億四千六百七十多萬元,較二零二三年增加一千二百六十一萬八千多元,增約百份之二;年度盈餘二千三百六十一萬八千多元,同比減少約四成。輕軌石排灣線、協和醫院站、橫琴線近年分別開通。報告指出,隨著新線及新站開通,須投入及安排資源兼顧日常運作及新線開通測試,人員開支及內部運作開支均有所上升。當中因人手增加,人員開支升幅達百份之一百五十七,佔約總開支四成。一般內部運作開支佔約百份之二點六;執行承擔合同費用佔約三成一等;以及其它與運營密切相關開支約逾二成六。
收入方面則主要靠政府“泵水”,去年輕軌公司總收入為七億七千多萬元,其中經營收入為三千九百九十四萬四千多元,僅佔百份之五點一;政府財政援助為六億七千八百多萬元,高佔八成八。不難想像,輕軌往後開支必然更大,政府需要加碼援助,否則單靠票務收益,連收支平衝都做不到。
輕軌故障頻影響服務
供電訊號車門紛出事
上半年輕軌日均載客超過兩萬人次,搭乘漸增。不過,今年四月復活節期間,輕軌氹仔線再次因為供電問題發生故障,由媽閣站至協和醫院站,有四部列車和月台“跳掣”停電,大半條線包括最重要的跨海段,均受影響需要暫停服務約兩小時。有乘客一度被困車廂和升降機內,需要工作人員協助才能安全離開。最近一星期,輕軌更在短短四日內先後發生兩次故障,列車停止運作,部份服務受阻將近一小時,初步調查是列車訊號及車門出現故障所致。目前正值暑假,若經常壞車,對放假欲乘坐輕軌出行的市民和旅客均有影響。
近期暴雨連場,輕軌則兩度出現故障,據了解,週一晚上約八時許,由蓮花站開往路氹西站的列車,因訊號故障停止運行。輕軌公司事後證實發生過故障,乘客由工作人員帶回月台等待,並需手動操控將列車開至附近停泊區,事件導致氹仔線的列車服務延誤,當晚八時四十分逐步恢復正常。屋漏偏逢連夜雨。同日,也有乘客反映,氹仔線蓮花站月台出現漏水情況,候車區域一灘水,懷疑因為近期連場大雨所致。雖然大雨未必對輕軌運行構成問題,但對於車站肯定有影響,早排媽閣站交通樞紐同樣也有漏水情況出現。而輕軌站台及通道部份地方都是半開放式“通窿”的環保設計,容易採光。然而,即使不漏水,大風大雨都會撇濕,對於電子機械設備或有影響。
四日兩宗故障
事隔數天,週四早上,氹仔線一列車行駛至協和醫院站時車門發生故障,往媽閣方向的列車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約一小時後才能恢復正常。短短四日內兩度出現不同故障,繼而影響服務,當中未知是否與暴雨有關?輕軌對上一次發生較嚴重故障是今年四月二十日復活節期間,有四部列車和月台因供電系統出現問題停止運行,事發時至少三十人被困在車廂及月台升降機內,更有人因此不適,媽閣站至協和醫院站服務一度暫停兩小時。事件不禁讓人想到輕軌全線電纜不是更換過嗎?
斥資超過一百億元興建的澳門輕軌氹仔線,通車後經常出現事故。通過抽絲剝繭,最後發現故障頻生原因與列車供電的高壓電纜因升溫導致電壓不穩有關。最終輕軌花了半年時間,在全線暫停服務下,將總長度約一百二十四公里的全線電纜來次徹底大更換。惟供電依然有問題,現在連訊號到車門也發生故障。若經常發生故障,要乘客從軌道上狼狽撤離,除令人憂慮安全問題外,也會影響對輕軌服務的觀感。
事實上,疫情過後,輕軌載客量漸增。據輕軌公司公佈,今年上半年,日均載客量二萬多人次,二月更超過兩萬七千人次,僅次於通車首月。未來輕軌要建設成環網路線,新路線逐一通車後相信載客量也會上升,對於輕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所以不論由設計到系統都需要從頭到尾檢視,查找問題所在,將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避免將來路線覆蓋愈廣,問題愈大愈多,以至影響公眾對輕軌服務的信任!